专家畅谈文化遗产(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吕济民

中国文化有这么几个特点,我认为很重要。第一,历史悠久,时间延续很长。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文明史已经有五千年了。第二,中国文化连绵至今,没有中断过。从夏商周开始,每个朝代的皇帝是谁?都城在哪里?我们都说得清楚。世界上也有比我们更早的文明,但是都中断了。第三,中国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多彩,富有中国特色。

在当今世界,中国社会也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要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这样的社会怎么建设?我们一直在摸索。在此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和当今社会建设必然会产生一些冲撞。对这种冲撞如果处理不当,对两方面都会产生损伤。目前在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力量包括党、政府和社会。无论哪方面都要冷静、慎重、认真地对待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努力地在冲撞中寻求平衡点。中国的传统思想讲究中庸之道,其中也有讲求和谐之意,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要注重平稳、平和、和谐发展,既不能冒进也不能保守,要把它放置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考虑,协调地处理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保护文化遗产不能仅依靠政府,必须发动群众和社会的力量。当然,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但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一定要鼓励群众和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在这方面,我们现在虽有所进步,但做得还不够。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健全,还不能充分调动群众和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比如对于捐赠者,政府和文物部门是不是应该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补偿?政府和媒体都应该对捐赠、保护文化遗产这种行为给予关注和鼓励,让文化遗产保护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

“文化大革命”以前,我曾到过敦煌莫高窟,当时那四周都是沙漠和戈壁,饮水只能靠一条小河沟里的水,条件很艰苦。我当时想,在这么艰苦的地方有这么好的东西真是不简单。80年代初,我在国家文物局担任博物馆处处长。邵逸夫先生来找我们,提出要出一笔钱来保护敦煌壁画,而且他希望我们不要提他的名字。我就想,这个人很爱国,捐了这么多钱却不愿宣扬自己。后来这笔钱就用来制作了大量防护壁画的有机玻璃罩子。这件事对我很有启发。1985年,我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职务。那一年,我又去了一趟敦煌。我们考察回来后,国家文物局就批示划拨给敦煌莫高窟300万元文物保护经费和一辆小轿车。当时的300万元是很大的一笔钱,小轿车也很紧俏。这为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可以说从那时候起,敦煌莫高窟的发展就上了一个新台阶。两年后,敦煌莫高窟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我又去了一趟敦煌,看到那里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了。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