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摄影家所拍火烧圆明园照片首次在国内展出
中国第一个兵工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北京全景图……昨天,“英国藏中国老照片”在国家图书馆新馆开展。这500多张老照片对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70年(1860至1930年)做了一次全景介绍,包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等许多老照片均是首次与国人见面。通过这些泛黄甚至缺角的照片,近代中国曾遭受的磨难历历在目,唤起我们深沉的思考。展览将持续到10月24日,市民可免费观看。
“每一件都是一个故事”
恭亲王奕在1860年签署卖国条约后那张苍白的脸,出现在老照片展中。虽然这幅场景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但却成就了它的作者——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据介绍,展览共展出了14位英国摄影师的作品,“每一件都是一个故事!”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费利斯·比托作为战地摄影记者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当年10月24日,在北京皇城内礼部大堂签署了《中英北京条约》,费利斯·比托就在现场。据英法联军中的英国陆军司令克灵顿将军在日记中回忆:“在条约签订仪式的过程中,那位不知疲倦的比托先生很想给‘北京条约的签订’拍摄一张好照片,就把他的照相设备搬了进来,把它放在大门正中,用偌大的镜头对准了脸色阴沉的恭亲王胸口。这位皇帝的兄弟惊恐的抬起头来,脸刷地一下就变得惨白……以为他对面的这门样式怪异的大炮会随时把他的头给轰掉。”但是,由于当时室内光线不好,比托这次拍摄的照片并不成功。
藏在西洋的“中国70年”
据国图副馆长陈力介绍,展览以英国摄影家费利斯·比托目击大沽口战役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照片开始,以唐纳德·曼尼(Donald Mennie)拍摄的老北京生活场景结束,时间跨越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至20世纪20年代民国初期近70年间,展现了一个国家在变革中经历的阵痛。展出的绝大部分照片都是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风土人情。
这些照片来源于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皇家亚洲协会、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以及一些私人藏家收藏。展览筹备近3年,经典作品多,其中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艺术摄影作品《广州街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北京全景图、中国第一个兵工厂“金陵机器制造局”、义和团运动系列照片、由不知名的摄影爱好者拍摄下来辛亥革命战场照片等。也有景色秀丽的云南大理、遗址文物众多的新疆和航运发达的长江沿岸城市等。
老照片还展示了皇家宫殿园林、北京上海街头店铺、教会医院和学校、火车站、出土文物、运货驼队、品级不一的清朝官员、装束各异的男女老少、热闹非凡的京剧戏班、挑拣茶叶的广东妇人等,包含了当时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古建筑等诸多方面。从地域上看,照片几乎囊括了中国各地的代表性城市,如大气传统的老北京城、从传统向摩登转变的上海。这500余幅照片的摄影者有汉学家、探险家、摄影师、商人、传教士,甚至英法联军的随军记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