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声:学习书法应打好“基础”建好“楼”
人常说:“打好基础好建楼”,“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书法,这个“开头”是什么?“基础”是什么?以愚之见,就是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临摹”,而“摹”又是基础的基础。
记得有一年夏天,请外公来大院写字。休息间隙,几个友邻弟兄及小子辈们都上前操起“家伙”跃跃欲试,看谁的字临摹得好。我顺手打开了桌上那本《楷书临范》,记得很清楚,自己的手一时不听使唤,“笔”不达意。而临到于体字时,却有三分相似,一时喜出望外,大家也都露出赞许的笑容。这次体验增强了继续学习书法的信心。
好多人都知道,学书要从古帖开始,才会“根正苗红”。于是,我选了自己喜欢的《多宝塔》,从其中找出百余字。先用铅笔双钩,然后毛笔填墨,再用糨糊背到一张比较硬的挂历后面。要练习时,就在上面覆一张毛边纸,“照猫画猫”。从不越半步雷池,力争跟原帖写得一模一样,正象本人在临摹长卷落款时写的:“始求形相似”。如此这般一坚持就是好多年。现在想起来,确实下了点工夫,也没有走过弯路。而有些书友,临的多,摹的少,临摹古帖更少,同行一看作品就知道是间架有点不对劲。等后来自己发现了回头再纠正,谈何容易,所谓“积习难改”;得了书法“多动症”,一时也“沉”不下来。
双钩填墨
后来,觉得《多宝塔》练得有点眉目,想换换帖,也提高提高习书的积极性。有位同道建议写小楷,我就选练《乐毅论》。但是,字帖上的字太小,怎么办?又不好双钩填墨,就先复印,再覆纸摹写。当时正是冬天,天气寒冷,墨冻笔滞,不利于写大字榜书,正好练练小楷,不受场地天气等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由于有了大楷和中楷的临摹“前奏”,小楷的进步就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艰难,初初练就一手基本功。
直到有一天,想尝试着写自己最喜欢的王体行草,而选帖又成了头等要务。当时,首先想到的是最早买的那本《兰亭序》。然而经初步试练,还是依然感觉手有点“飘”。所以最后决定从《圣教序》入手,先练间架结构。一直到现在,自己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涉猎过那本《兰亭序》。不过,惊讶的事情倒是终于发生了,也让自己偶尔有种“飘飘然”的体验。
本人临摹集王圣教序长卷
记得有一年夏末,在家里闲来无事,突然萌发出“很想写”字的念头来。也不管身边没有人帮手,一人摆起了擂台。一气呵成三幅字,其中有一幅不久送同道“雅正”了,一幅寄出去获金奖“收藏”了,还有一幅认为不理想就当草纸来了个二次利用。想起前两幅的命运,倒替这第三幅字鸣不平。但是,不管怎么为之后悔,那种“美好”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很过瘾”。然而,我们不可能一直处于那种“飘飘然”的非“常”状态。进一步讲,我们今天能不能狂妄的“顿悟”出这样的思考?那就是王羲之当年写的《兰亭序》从更多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书法的正“常”状态经过日积月累,在对的时间对的环境里偶尔呈现的一种“飞行”状态——书法的“飞行”状态?不然为什么将军酒醒之后重写,却怎么也写不出比现在流传下来的这本更加“神采飞扬”的旷世绝作!这种不成熟的“顿悟”也许暗合了自己的选帖思路——那就是,没选《颜勤礼碑》而选了《多宝塔》;没选《兰亭序》而选了《圣教序》;没选《黄庭经》而选了《乐毅论》。相比之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选了比较容易掌握的字帖,当然都是自己喜欢的字帖。
粗略的谈了这么多,一时却忘了是不是该结尾,如何结尾?这时,我看到八开稿纸的背面有这样两行字,想不起是什么时候记的。那就允许我以此做个小结,抛砖引玉,仅供耐心读完此文的朋友做个参考吧——
其一,选对古帖,“摹”成大家;其二,欲写之时,方显“神采”。这“一”有历史为资,这“二”是自己的亲身体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