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王坛镇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顺利结束

为摸清王坛镇的文物家底,县文物普查队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于8月中旬完成了野外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对该镇138平方公里内的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93个自然村进行了深入调查,覆盖率达100%,共调查文物史迹281处,其中复查6处,新发现275处。类别包括古遗址6处、古建筑270处、石刻2处、近现代史迹1处、其他2处。

统计结果表明:该镇古建筑保存异常丰富,占总量的90%以上,显示了该镇多样的建筑类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遗址主要是指古道,尽管总量不多,但在沟通绍兴与嵊州、新昌的联系中起到了枢纽作用,也值得珍视。

古建筑是王坛镇最丰厚的资源和优势所在,仅是清朝早期的台门式院落就发现了2处。如:蒋相村的朝南台门,占地1300余平方米,建于清雍正年间。其五楼式的门斗及内外檐下彩绘的人物、花卉;高大宏敞大厅中,每间脊檩下斗拱、童柱及驼峰的装饰,前槽的装修,山面内墙水磨砖的砌筑,后进座楼内暖阁的陈设,无不体现出古代工匠的建筑技艺和聪明才智。东村的花台门,乾隆时期建造。尽管部分残损,但檐柱卷杀的样式,保存了宋明以来的制作遗风,为同类建筑断代,提供了标尺,实属罕见。另外,众多清至民国的祠堂庙宇,其构作之精美,保存之完好,是当时祖先崇拜、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的真实写照。

古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陶隐岭古道,北起平水镇金渔村,南止该镇新联村,全长4公里,依山势盘旋而上,气势宏伟。古道由大小不一的块石平铺而成,按缓陡的程度分台阶式和台阶间铺块石等多种形式,路面宽度在1.5—2.7米之间,为古代乃至近现代绍兴至嵊州、新昌等地人员往来、货物流通的大动脉,至今仍为当地村民使用。

此次普查发现的古桥,主要有拱桥和梁桥两种。拱桥分拱圈用块石干砌和折边桥;梁桥桥墩迎水面设分水尖,为期桥梁永固,桥上并常刻有蜈蚣一类的装饰,反映了山区桥梁的特色。如孙岙村龙进坑的迁新桥,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横跨溪坑,全长13米,拱圈为块石纵联砌筑。桥面上用卵石拼出团花图案。东侧设7级台阶,下设长方形平台,平台又分南北落坡。西侧设5级台阶,其下构作与东侧桥坡基本相同。南侧拱眉上阴刻楷书“迁新桥”三字,上款为“道光二年造”,下款为“蔡秋之书”。该桥桥基直接置于岩石之上,稳如磐石。桥两侧藤蔓披拂,古色古香,堪称绍兴清朝中晚期拱桥中的典范。王坛村的天宝桥,系8孔伸臂式石梁桥。全长80余米。桥墩宽大厚实,迎水面设分水尖,分水尖上部两侧刻有蜈蚣。桥两头各置石狮一只。桥碑有:“桥建于大清光绪十年(1884)岁次甲旦仲冬月”。全桥横跨大溪滩,场面十分壮观。

此外,还值得一书的是一些纸质类文物的发现,成为本次普查的额外收获和一大亮点。如:新联村发现了一张1958年由周恩来总理颁发的国务院奖状;在蒋相、腾豪、新联等村相继发现了10余套保存基本完好的《陶氏宗谱》、《蒋氏宗谱》、《陈氏宗谱》、《相氏宗谱》、《朱氏宗谱》等。这些纸质类文物的发现,为研究新联村解放初期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以及陶、蒋、陈、相和朱姓宗族的起源、迁徙、流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