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品纷亮丽现身

盛世收藏乃亙古不变之真理,当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有閒钱和心情玩收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内地民间收藏蓬勃兴起之后,上海的民间收藏活动方兴未艾,目前约有50万收藏大军分布在全市的每一个角落,收藏者层次参差交叉,收藏的品种也是五花八门。
日前,在上海百年名园豫园举办的「藏海拾珍」民间收藏品展上,大批出自民间收藏家之手的珍品纷纷现身,其中不乏有著「世界孤品」之称的上海清代钱庄票、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水坑端砚、清道光竹簧花瓶、清光绪书卷册页匾等,不仅引发收藏界一片热烈的追捧,更展示了具有浓厚上海地域特色的收藏文化。这次展出是豫园建园四百五十周年、豫园书画善会成立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为配合这个展览,所有展品将匯编成书,由百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主办方上海市工商联收藏俱乐部作为高层次的民间收藏组织,在引导民眾收藏方面卓有成效,其会员中有不少著名收藏家,还有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而又热衷收藏的企业家,他们充分利用业餘时间与藏友进行交流,定期开展一些收藏鉴赏和教授活动,以提高自己收藏品的等级和鉴赏水平,同时通过俱乐部向各方徵集古玩藏品,他们的很多藏品真正体现了民间收藏水平和特色传统。此次藏品展是该俱乐部成立以来的首次展览,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著名钱币专家余榴梁此次拿出了世界孤品──上海清代钱庄票等一批罕见的钱币让中外观眾尽情观赏。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国际通商口岸,清光绪年间,上海的钱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钱庄发行的有价流通实物票据,流通后又被钱庄全部回收登出,能留下来的是寥若晨星。目前国家博物馆以及国家权威资料文献,均无上海清代钱庄票的记载。今次展出的本票据產生於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春恒茂」钱庄位於原上海市南市区半淞园地区万寿宫口,钱庄票据背面印有清代时期上海租界地图。面值为一千文,该票据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珍贵实物。上海出版的多部近代货币史著作,在引用实物资料时,均选用「春恒茂」一千文庄票作为唯一的实物示范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一件清光绪书卷册页匾,长100厘米,高65厘米,厚10厘米,整块匾额呈书卷册页型,据介绍是匾额收藏家唐昌科从福建三明地区大田县寻得。仔细观赏这块匾额,製作十分精緻:匾额上方有18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中间三个是代表「福、禄、寿」的吉祥人物,两边均是著明代官服的官员,匾额两边呈书卷型的各有一行字,右边一行字是:「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岁在庚子花月大吉旦」。左边一行字是:「信士吴锡李叩」。匾额周围的边框是缠枝莲纹,更有意思的是匾额中间的三个大字:女尧舜,匾额底部的花纹则是佛教中的万字纹。专家考证认为,这块匾是当时地方上为了奉承当时的慈禧太后,把她比喻为当今的明君,所以,用了「女尧舜」的尊称,掛在当地的生祠大殿上。
另一件晚清黄杨木雕嵌骨大佛龕,也深受观眾注目。黄杨木是珍稀木材,生长十分缓慢,向有「千年矮」之称,四五十年树龄的黄杨木树干直径仅10-16厘米,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温润,具有象牙效果,年久色愈深。此次展出的黄杨木雕刻工精緻,採用圆雕和各种雕刻相结合,极具欣赏价值。由於明清时期的黄杨木雕作品现今存世极少,因而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黄杨木雕市场价格一路劲升。例如在2002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款高11.7厘米的清代黄杨木雕人物笔筒,成交价竟然达到68.2万元。今次展出的黄杨木雕嵌骨大佛龕,价值如何可想而知。
展出的一尊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吸引了不少收藏爱好者的目光。该尊佛像是清代早期体形最大、手工最精细的金铜佛像之一,虽经歷300年沧桑却无损伤。
展品之一的晚清水晶布袋和尚,造型生动活泼。水晶是一种石英结晶体矿物,其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清代水晶人物雕刻存世甚少。此件作品脸带笑容,背后背著一个大福袋,随时随地帮人祈福消灾,强调要大度能容,笑口常开,令人深受感染,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故有人誉之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
本次展览还薈萃了一批特色藏品:如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水坑端砚、明代螭龙鎏金铜瓶、清道光竹簧花瓶、清光绪银质双龙戏珠香熏炉,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宣统等朝的官窰器等。而收藏俱乐部顾问、国家级专家高阿申,此次也拿出了二十多件藏品参展,其中有元青花折枝灵芝朝冠耳三足炉,清顺治五彩八仙一统瓶等。
上海市工商联收藏俱乐部理事长刘超表示,「盛世收藏」乃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标誌,中国20多年间发展起来的民间收藏队伍如今已有7000万人之多,他认为,在当今的三大投资热点股票、房地產和古玩艺术品中,房价和股价波动太大,而投资古玩正当其时,只要投资对了,会有相当可观的利润。上海现已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收藏者层次和市场,艺术品绝对是大收益和小风险的稳健投资。这次工商联收藏俱乐部主办首届精品展,虽然只是拿出了部分的收藏精品,但已成功地提升了上海民间收藏的层次,展现出上海「全国收藏半壁江山」的风采。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