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当代艺术的误区

当下某些绘画作品的画面中充斥呆滞、媚俗、色情、变态、暴力或血腥,并且被冠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名义,被人狂炒。一些收藏者开始疑惑了,怀疑起自己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理解能力。在被忽悠了一段时期后,更多的人清醒:这是一场对艺术进行恶搞的游戏。

“丑陋”和“媚俗”已成为某些当代绘画的时尚

某些中国当代油画作品中的丑态图像表现为:形态丑陋或呆板、色彩媚艳或苍白、趣味怪异或庸俗,以及运用图式化的政治符号。这些作品采用丑化人物、反讽政治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的社会文化。其实它们不能真正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现实状况,也没有真正的文化反思意义,而多呈现出一种模式化、片面化、庸俗化的艺术形态。“丑陋”和“媚俗”假扮成一种前卫的姿态,已成为某些当代绘画的时尚,并影响着当代绘画的主流审美思潮。

大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海外藏家手中

有数据统计,目前五分之四以上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是被海外少数收藏者所购买的,他们成为拥有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庄家。海外投机者拉动这些作品的价格,使这些作品在短时期内升值巨大,并将他们的价值标准强加给国内的收藏者。国内的资本不得不被动成为跟风者,最后,真正获益的是少数海外投机者。由于这一收藏链条中,缺少真正终端的专业藏家参与,所以,被恶搞了的“中国当代艺术”根本就没有真正形成国际艺术收藏的板块。

前苏联的“当代艺术热”

二十多年前国内“85美术新潮”时期,海外某些艺术品投资者(或叫投机者)已经在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东南亚和港台地区,设下了一个文化价值观的圈套。那些被市场所吹捧的“当代艺术”,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西方的价值观念,之后也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产生了一定的“战略效应”。

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这些现象,过去也在前苏联和东欧等地区出现过。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也曾经涌现出一批所谓的“前卫艺术家”,并被西方媒体大肆炒作,他们的作品价格被某些西方炒家一手操纵,一路飙升。然而好景不长,如今,这些“前卫艺术”作品身价早已一落千丈,无人问津,那些原来被西方捧红了的前苏联艺术家也没人理了。

一种不健康的审美口味

近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东西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严重失衡。这导致了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世界的文化话语权。某些当代艺术作品在有的人眼中,似乎需要得到西方的认可才能名正言顺。于是一些“艺术家”制作了一些政治符号和媚俗的扭曲丑陋图式,去迎合西方少数收藏者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不健康的想象,使自己制作的作品中的“丑态”变成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虽然人们无法对这些“伪艺术”产生敬仰之情,但是对它身后的市场价格数字可能发出了“惊叹”。这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家在得到了金钱和“荣誉”的同时,或许也满足了部分投机者的需求,却难以使大多数的中国观众产生由衷的艺术共鸣。长此以往,这些由西方文化价值观所“催生”的所谓的当代艺术品主导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那么就会让更多的本土收藏家误入圈套。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