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紫玉暗香 南京博物院展出紫砂珍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次参展的紫砂珍品

来自欧洲的外销紫砂、南京博物院馆藏的紫砂精品、江苏历年出土的紫砂文物……昨天,为期一个月的“紫玉暗香——南京博物院紫砂珍品联展”在南博开展。其中,由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送展的64件外销紫砂器成为展览中的亮点,这64件400年前和茶叶一起运往欧洲的“红色陶器”经过辗转漂泊后,首度回到故乡江苏。据悉,这批紫砂珍品的“回乡”保险费高达750万元人民币。

据介绍,17世纪初,也就是我国的明代万历年间,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开展对华贸易,中国的紫砂与景德镇瓷器等工艺品引起了欧洲市场的注意。17和18世纪,紫砂器具在中国、日本、东南亚等窑场的产品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欧洲人对紫砂器的仿制,是西方诸国仿制东方中国瓷器的前奏曲。

当时在宜兴蜀山的砂壶产地,小手工业生产的作坊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一批货物订单做完,这批货物就被蠡河的水波送走,在当地就悄然无息了。而在遥远的西方,紫砂壶作为高档舶来品,被使用,被仿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也被收藏。也许与欧洲人的理性传统有关,许多欧洲博物馆的藏品都有收藏时间的明确记录,这为我们今天认识这些在本土已经基本消失的紫砂壶带来极大的方便。”宋信德指出,据1994年台湾出版的《中国古代贸易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瑞典国立东方博物馆馆长Jan Wirgin的《瑞典市场的中国贸易瓷》一文中所提及关于宜兴窑外销茶壶的资料,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50年的载货单中,除了瓷器之外,另有900个棕色陶壶,稍后于1768年,又有1275个茶壶进口,之后便没有任何茶壶出现在进口清单中。这里的棕色陶壶和茶壶,应该是指宜兴紫砂。

据了解,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外销紫砂展品64件,绝大多数购自欧洲藏家。其中,镂空装饰紫砂壶一组8件,紫砂竹段壶一组3件,贴花装饰紫砂壶一组38件,其他装饰手法紫砂壶一组7件;紫砂罐、茶具、碗一组5件,荷兰、英国窑口红陶壶一组3件。它们大部分应该是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欧洲市场的定制品。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