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民间复制青铜器形成四派

民国时期民间复制青铜器形成以“江苏苏州、山东潍坊、陕西西安、北京”、为代表的四派。古董商人曾将各地复制的青铜器称为“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北京造”。

苏州铜器历史悠久在明初时期,以木渎出品最为著名。《姑苏志》:明洪武时“木渎王姓铜匠,所制香球及锁都很精巧。”清初,铜锡匠作已由木渎发展到城里闾门一带。《乾隆府志》载:“郡中西城,业铜作者不下数千家,精粗巨细,日用之物无不具”。产品有脚(手)炉、烫婆子、茶壶、蜡钎、瓶、罐和水烟袋等日用器皿,也有弹锁、笔帽、墨盒等制品。造型和刻花图案都十分精巧。如脚、手炉盖上镂空和刻出的花鸟纹样,墨盒、烟筒上刻雕的诗词图画,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苏州仿古青铜器在元代就很发达。明代万历、天启时,有蔡姓者,铸造仿古铜器自成一派,称为“苏铸”。清代乾、嘉年间,仿造能手顾湘舟、钱梅溪等,对钟彝颇有研究,能使仿铸品从形制、铬文、纹饰到厚薄、轻重、色译等,都与原器相同。清末以后至民国期间,又有周梅谷、刘俊卿、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先后仿制了鼎、彝、卣、壶、尊等各种古铜器,以周梅谷作的最精,他常仿作熟坑器物。刘俊卿则常仿作生坑器物,同时还加入铁锈。周、刘的仿器流入国外者不计其数。

苏州造的特点是:1、多仿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器物,仿得精致、逼真。2、胎质的合金成分冶铜时加入银元或银元宝,所以生成的地子亮,闪白。皮色是用大漆加颜色作出来的。3、分铸组装时铸痕不打磨掉,无垫片,器身常出现砂眼。4、伪器与真器大小不一致。5、由于铜质好,花纹也流畅、利落。6、铬文錾刻得较深,而且规整。7、器物的口沿、扉棱的边缘及棱角发硬,缺少圆润柔和之感。

总之,苏州造的铜器在铜料、皮色、锈斑、铭文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与其他三地比较,铸造技巧较之潍县造精细得多;仿熟坑器物比北京好;但伪生坑器有的不如北京。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