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艺术品市场有希望也充满问题

近两年,中国几乎一夜之间直线蹿红,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市场,卖价之高、涨幅之快令人有目眩神迷之感。艺术品正上升为楼市、股市之外的第三大投资领域。近日,陈丹青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有趣的描述: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没有春天,立即进入盛夏,高温、爆热;中国连艺术家的品位都充满问题,此事暂时轮不到买家;我没资格告诉同行如何看待‘艺术、金钱’的现状。大家都在试图适应新的状况。

陈丹青说,油画拍卖价骤然飙高大约是2003年。此前油画拍卖将近十年,成交额远不及古典国画与文物。当代艺术拍卖热潮则显然始于2006年纽约索斯比开辟亚洲专场。此前中国人知道拍卖高价都是关起门来自家事,去年忽然兴奋了:中国大陆艺术拍品进入纽约,成交额远远高于日本。10多年前当陈逸飞的画拍过100万元,大家会有各种特别反应,这两年舆论的反应可能是直接跳到对下一个纪录的期待。对这种现象,一味悲观或乐观,都不可取。先进国家的既往经验,历史上有过的市场规律,都无法准确解释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事物,这是亟待审慎的话题。但是,需要指出,艺术繁荣与艺术品拍卖繁荣不是一回事。西方艺术品拍卖在上世纪80年代发生历史性变化,第一,在世艺术家逐渐进入拍卖,此前拍卖行是死人的地盘。其次,传统拍卖仰赖极少数世代收藏大腕,全世界不过三十几位,欧美占了大半。80年代后,大量企业新贵进入,重金竞拍,还有部分亚洲人, 日本人就率先创造了当时超高价竞拍凡高作品的纪录。

再其次,90年代后出现所谓炒作,拍价成倍飙升,因在同期,金融业与画廊业同样发生历史性变化,画价的人为成分愈加显著。 同西方的渐进过程相比,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热潮可以说起于一夜之间。很多投资者正在从楼盘、股市转移到艺术市场,短线炒作谋取暴利。这是美国暴发户的老故事,我们正在大规模跟进。总之,我们充满希望,同时,充满问题。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