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9月5日,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座谈会,总结一年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广泛座谈后期工作的安排部署。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各市文物行政主管领导、普查队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陕西田野文物普查工作自2007年10月开展以来,全省共有400余名文物专业人员投入8市15县区开展普查,已完成验收13个县区的文物普查工作,其中有8个县区获得优秀、5个县区获得良好的普查成果。全省新普查登记文物点4542处,复查文物点1583处、县均复查122处,新发现文物点3436处、县均新发现264处,消失文物点496处、县均消失38处。全省新发现文物点是原有文物点2倍以上;文物普查用时最长的县79天、最短的县10天。

在这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重要文物点较多,如三原县惠家村秦汉宫殿遗址、刘李沟唐宋古城遗址,蒲城县睦王河遗址、石泉县山岭子旧石器点、渭城东关古桥遗址、潼关县东马土塔、富县黄家岭摩崖石刻、高陵县白马寺滩遗址、岚皋县浪河盐道遗址、清涧县寨山遗址、镇坪县火匣子岩悬棺、甘泉县寺疙瘩遗址、洛南县旧石器地点等。这些新发现的文物点大多在时代内涵上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意义,许多文物占填补了本地区文物的时代或类别的空白。

陕西文物普查确立了“精心组织、科学管理、质量第一”的宗旨,在组织三原、蒲城、石泉三县普查试点工作后,各市进行了辖区第一个县的普查试点工作。省普查办组织专家对全省普查队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期间还前往一线看望、慰问普查队员,并适时进行业务指导。各县普查结束后组织专家进行验收,本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照省普查办的验收标准和验收程序,实地查看文物点,严格审阅普查表,经过专家认真讨论作出验收结论。

此次文物普查是陕西20年来的一次省、市、县文物业务人员的大会战、大协作,许多很少有机会参与文物业务工作的基层人员通过这次普查,逐步熟悉文物调查、考古业务,专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来自省、市、县的普查队员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结下了情谊、增强了能力。全省文物普查严格遵循省普查办制定的“省市联合组队,逐县普查”的方针,各普查队以本市文物业务人员为主,邀请部分文物专家和大专院校师生,省普查办委派普查队负责人逐县开展工作,确保了各地的文物普查质量。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