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北京2008在翘首以盼中登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艺术北京2008当代艺术博览会,9月5日夜登场亮相,北京怡人的秋色,应该是举办博览会最好的季节,艺术北京随着经验的积累,团队的成长,也逐渐的在夯实基础,把服务落实是自身成长的必经之途,此次艺术北京确实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这种成长:不断的在细致、深入。

画廊博览会影响之势日渐声隆,也好似成了艺术市场中不可缺失的一环,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前几年时间拍卖业的超前发展,与之相较作为艺术品市场中的一级市场的画廊业的成长缓慢,画廊博览会无疑整合资源的有效平台,把各个画廊的能量聚合到一个能量体中,集中的发光发热。并且将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画廊博览会这种交流方式,艺术品的渗透力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在公众中得到更广泛的交流和传播。

没有特色,只有细致、深入的服务

没有特色,只有细致、深入的服务是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对今年艺术北京的概括,细致的观察也会发现,今年的艺术北京的从标志、设计到具体安检服务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提高。对于画廊博览会的举办,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随着画廊博览会连续的举办,画廊参加到画廊博览会之中,从中得到学习和体会会非常之多:管理的经验、营销的经验、获得潜在客户的机会等等,画廊可以从其中得到很多成长的养份,画廊博览会的举办无疑是有利于中国画廊业的成熟和成长。

画廊业在成长

如果说北京作为首都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那么大也就是此次“艺术北京2008”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虽然依旧是农展新馆,依旧是开阔的场馆内外的场地运用,冲击力强大的当代艺术品也非常需要象北京这样的一个城市,来包容、消化它,艺术北京在这样一个城市,地处平原,地势开阔,土层深厚,必然也会带有城市的特质之处,希望艺术北京可以把他保留发挥。值得注意是此次博览会足足扩大了5000平米的展馆面积,影像北京这样一个新的项目会是一个更好容纳消化的契机。

国际化是首要问题

此次74家画廊的规模中有接近一半规模的国外的画廊,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多数还是亚洲画廊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实现画廊博览会真正的走向国际化,吸收更多的资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许正如赵力先生所说:国内的画廊博览会的成长也是从无到有,然后才会到规范,而现在的阶段我是认为进入了一个走向国际化的阶段,因为从目前阶段的情况来看,国内这三个大型的博览会都还是属于走亚洲概念路线的比较多,走向国际化是国内画廊博览会必须经由之路。并且国内的画廊博览会之间这种差异化的经营应该是值得注意的。

成交才是王道

画廊博览会是一个集中展览、资源、交易多项功能于一身,如何分层次、细致的把这些功能实现,恐怕还需要做很多工作,而且现在一方面步步进逼的香港、台北、新家坡等地画廊博览会纷纷崛起,而且因为地缘的优势,这几个博览可以吸收到更多的国际资源,并且从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和可以获得的资源优势相比较,国内画廊选择参加境外画廊的机率在上升。另一方面双三年展对展览方式的突破,例如象光州三年展已经开始把画廊、机构纳入展览方式中,相信也会对画廊博览会形成新的冲击。成交将会是考验画廊博览会成长的法宝,五年之期,等到第五届画廊博览会举办之时,相信也是检验这个画廊博览会成熟与否的时间。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