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观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蔡国强艺术展落幕 ———

上百条狼面对同一个方向,飞奔,高高跃起,直至撞上一面玻璃。还有许多狼正从两边跑回起点,似乎打算继续冲击,一直冲下去……这是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的“蔡国强·我想要相信”艺术展上的一件作品。这次展览从8月20日起至9月2日止,此后蔡国强将巡回至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继续展示他“疯狂的想象”。

就在昨天著名学者赵汀阳、汪晖等受邀在中国美术馆与蔡国强本人展开了一场谈论。对于那块玻璃,蔡国强更喜欢将其解释成为“一面看不见的墙”:“人类在重复的一些事情,就像撞那个看不见的墙,一种循环往复。观众来到这件作品前,看到的是一种速度,一种力量,而它们与观众自己的身体发生怎样的对应,对视,产生怎样的张力,这是我想看到的。”“至于我自己,”蔡国强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观众。”

“其实我建议大家在看蔡国强的作品时,产生这样一种联想:假如我变换一下角度和立场,会怎样?那么再换一下呢?”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提出:“我看到狼时,就这样想,中国在这些狼的什么位置上?西方又在什么位置?玻璃在哪里?”事实上,无论是火药创作,还是装置设计,还是奥运会开幕式上的29个脚印,只是通过传统媒介来表达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而他的装置艺术则常常直指中外文化碰撞的主题。1995年,他参加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把马可·波罗所遗忘的东西带回威尼斯》,当时,他驾驶着一艘从泉州运来的木制渔船驶进威尼斯,船上带着瓷器、竹汤勺、人参等中国特有的产品,还有一个装有中草药的自动贩卖机。

针对当下很多人喜欢讲的“中国符号”,抑或“中国文化身份”,在汪晖眼中,“符号”正在慢慢走向“空心化”,他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符号艺术没有普遍共享性,而只是被西方人解释、评价和收藏。” 但他又指出,如果没有中国符号,中国文化就会没有国际艺术身份。“蔡国强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中国符号,同时,又能让观众与之共享、共喜。”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