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创新与朱守道的书法创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朱守道

对任何艺术而言,创新都是永恒的课题。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生命要延续下去,就要不断地吐故纳新。在中国书法史上,清代中期的帖学衰微、碑学中兴之举,被称为书法艺术的“绝处逢生”,其意义非同凡响,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

书法是一门线条的艺术,书写者通过掌握线条的长短、粗细、布局等技巧,将其和谐地组合成一件有生命、有质感、有韵律、有内涵的艺术作品。这组合的功夫,与书写者的学问、修养、才智、气质等息息相通。当年毛泽东主席在书写《清平乐 六盘山》时,用生花妙笔,把“何时缚住苍龙”的一个“缚”字,出神入化地捆扎成一团,把书法这门线条艺术发挥到极致,令人叹为观止。毛主席继承唐人怀素的狂草书法艺术之后,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每一动笔,便新意迭出,生机蓬勃,使人感到震撼。与此相反,没有生命力的字,古人以“恶俗”鄙之,今人以“甜腻”远之,民间也有“俗病难医”的基本判断。笔者认为,字一写到“甜腻”,大抵已经走入死胡同,能不能发现自己已进入“俗”的行列,则需要独到的审美眼光,有的字已到“恶俗”程度,创作者却不以为然,仍然敝帚自珍,视“俗”为美;有些书法家自觉地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未到“俗不可耐”的程度时,便放下笔来,对“俗”因进行一番探讨,在认真思考、分析比较之后,开始在新的艺术探索中加以纠正,如掺加不同风格的艺术元素,较大跨度地进行矫正,另辟艺术新途等。经过一番去“俗”的洗礼,清新气象跃然纸上,艺术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

在中国书画史上,郑板桥、齐白石、张大千等一批艺术家在继承创新和开宗立派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年毕加索看了大千先生临摹的先人画作后说:“我要看你自已的东两”。想不到这句简单的话给大千先生以巨大震撼,从此他独辟蹊径,且砺且行,运用大泼彩入画,从此画风为之改变,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上享有盛誉。

在今天的书法艺术创新方面,执着地行走着许多辛勤的探索者。我十分欣赏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朱守道先生。二十多年前他从厦门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时,其书法飘逸、潇洒、充满大学生特有的青春活力,在全国书法竞赛中曾获金、银等多个奖项,已经小有名气。从东南沿海走进北京这个文化中心,他强烈地感受到:北京这个舞台实在太大,不努力不行。北京独特的书法创作环境,使他深感需要创新才有立足之地。朱守道的书法创新可用八个字概括:求拙抱扑、道法自然。他将并不常为人们所注意的汉代简书、唐人写经、敦煌墓志、魏晋残纸等民间书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反复学习和临摹、深入汲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书法艺术的探索中。在不断的分析和比较中,朱守道书法风格的飘逸轻盈的成份减少了,多了几分厚重和古拙;潇洒倜傥的痕迹淡化了,增加了几分深沉和内敛。古代许多无名氏书法中表现出的随意、率真、趣味、个性以及不滞于物的风姿,给了朱守道予极大的启发。他熔铸百家,神与古会,不断调整研究角度,进行深层次的书法创变。在创新和转型之后,他一次次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获奖,一本本书法集出版发行,我们感受到他书法风格在逐渐捩转,这是理性、自信、富有品味的调整,是一个艺术家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面对成绩和荣誉,朱守道仍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畏和谦恭,审慎、严谨地在古代碑帖中寻找着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在以人为本、重视艺术个性的今天,人们的视野也在逐渐开阔,眼光更加独到,一些创新的尝试性作品,尽管还须进一步强化,但生命力却如此旺盛,独特的艺术风格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国美术馆、荣宝斋,无论在哪个展厅,朱守道的书法如此醒目和个性化,让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朱守道的作品。去年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春暖2007”拍卖会上,朱守道捐赠的一件书法精品在拍卖会上以1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买家看重的是朱守道书法作品的创新和其书风的独到之处。

从事艺术之途有千条万条,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唯遵循规律,勤奋刻苦,加上一条寻求创新之路,可以有大成就。综观古今艺术创变,莫过于此,书法亦然。

朱守道艺术简历

朱守道,1955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82年春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员会正司长级干部、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韩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书画研究会会长等。

书法作品曾参加一系列国家级重大展览,曾获全国书法竞赛金、银等多项奖及杰出贡献奖,多次举办书法个展、联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邓小平故居、中国美术馆、西安碑林收藏、刻石,并作为外交礼品赠送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

曾获全国首批“德艺双馨”书法家、“99中国百杰书法家”、“中国书法家进万家行动先进个人”称号。著有《中国书法史话》,出版有《朱守道书法作品集》、《朱守道书法艺术》等。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华英才》等主流媒体及专业报刊介绍其书法艺术。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