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在欧洲艺术家眼中温情的一面

俄罗斯艺术家玛莎.高德凡娜娅的影像作品《无题》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土耳其艺术家伊斯肯德.耶迪勒模仿了沙漠中植物的生长欧洲当代艺术家喜欢用一些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说明简单的问题,这至少在上海一个名为《欧洲态度》的艺术展览上颇为明显——你可以说它是艺术,但可能更惊叹于艺术家对于技术的苛求。该展览于2月23日至3月16日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举办,策展人为欧洲自由策展人哈罗.施密特与汤马克.文特兰。

无可否认的是,欧洲和美国仍是世界艺术圈的主导,正如他们领先的科技。不过,技术似乎成了当今欧洲艺术家过度依赖的工具,有时,他们对于技术的钻研甚至大过对于艺术的表达,看上去有些过度发扬了包豪斯的作坊传统。

展览中,来自奥地利的艺术家克莱门斯.福尔特勒,或许更应该改行去当汽车或建筑工程师。他花了四个月时间,架构起一个小型的模拟城市——那里有高架路、城市路灯和奔驰的汽车,而这一切还能运转。如此的努力,艺术家只是为了能捕捉汽车奔驰瞬间形成的流光碎影。福尔特勒自己设计了这个特殊的图片机器,用类似打点计时器的原理连续拍摄记录,形成特殊的长卷轴,然后用长达8米的油画布进行重绘。

一个名为《笼子》的作品,被吊在大堂中,这是一个普通的装平板电视的硬纸盒,来自德国的艺术家娜蒂亚.马金却把它赋予艺术生命:艺术家在盒子中安装上平板电视,透过纸盒上的小孔,可以看见黑暗中的屏幕上一个小女人坐在吊环上,如一只笼中鸟叽喳嚷着什么——这是预先拍录一个女子唱歌的摄影,不过加了快进,致使说话速度与鸟儿的频率差不多。

来自土耳其的艺术家伊斯肯德.耶迪勒模仿了沙漠中一把植物的生长。那是一个面积达30平方米的气垫,上面有一些仙人掌、芦荟、沙棘的植物枝蔓,当你从十米外靠近这个气垫时,受到红外线刺激,遥控的充气机开始往气垫里充气,原本展现在你面前平坦的地面不到十分钟就出现了一个“沙漠中的绿洲”。当然,沙漠的风尘太大,植物往往被飞沙掩盖。所以当你离开时,气垫开始放气,“绿洲”也会逐渐消失。

“欧洲艺术家喜欢用机械和精确的物理变化来描述,尽管在技术上让亚洲艺术家望叹不如,但他们讲故事的理念并不新鲜,甚至不如国内的艺术家。”作为行家,证大现代艺术馆馆长沈其斌评论道。

《欧洲态度》挑选了来自12个国家的22位欧洲艺术家的20余件装置、影像和雕塑作品,曾在波兰的波兹南国际博物馆、德国浮士德美术馆等地进行过巡展。这次展览也是对去年同样在证大美术馆展出的《软力量:亚洲态度》的呼应。这两个具有可比性的展览,呈现出了东西方迥异的题材关注、视点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差异。

与亚洲不同,欧洲的艺术家似乎更类似一个社会评论家。他们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煽动者和叙述者的角色,评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周边的环境及其影响。他们的社会并没有在经历一种迅猛的改变,值得关注的矛盾似乎不多。于是,他们对技术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技术也有着自己“温情的一面”。于是,挖掘技术的“可塑造性”成了欧洲艺术家竞相追逐的路线,这造成一个可怕的事实:一些曾是门外汉的艺术家开始进入各种技术学科研究,而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近似“偏执狂”的想法。

当然,这种“态度”并不代表欧洲艺术的一切。俄罗斯艺术家玛莎.高德凡娜娅的影像作品《无题》的题材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观察街道上邻家的孩子,拜访俄罗斯的修道院,观察地铁站里昏暗的光线,拍摄街头舞者展示才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行为,但我却从影像中发现它所存在的另一层意义。艺术把日常生活从它原有的背景中抽离了出来。”高德凡娜娅说。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