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批评双重语境资源整合:“悟道”与“形式至上”
对于王羲之书圣给出了“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的抽象赞美,叫人无法理喻,对此米芾质问是“何等语?”传统思想批评语境,最大的特点和其优势是给思想者留下了极其广远而空灵的思维想象空间,也让人们去填充无限的遐思,进行二次三次乃至若干次的想象思维再创造;这种想象思维再创造的艺术欣赏特点成为传统书法艺术欣赏的语境特点。其优势是长于想象意象创造,其劣势亦在于斯,它的抽象性给后来的艺术作品的叫嚣吹捧和炒作留下广阔的运作空间,为炒作埋藏下伏笔,铺垫了平台。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悟道”的思想资源,一直作为传统书法修身养性的思想方式,但这种品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发达的形式评比、评审的细则要求。传统的书法艺术批评语境无法出示关于在当代的书法展览评审的具体标准条款。而这些评审的具体标准条款,又恰恰是以书法的形式为视觉焦点的。现代思想批评语境,是现代文化思想的资源整合,包含西方文化思想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总之,我们看到的当代文化思想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思想语境复合体,而不是单一存在的。
传统书法艺术长期的批评语境:从“悟道”式中一路走来,拓展和丰富了无限的艺术遐思的语境空间,现在回顾“悟道”的玄奥与思维的艰涩,其特点是注重内在精神感受,并大发感悟言辞的。
三、“展厅文化”促使“形式至上”文化批评语境成为“热点”、“看点”和“卖点”
书法艺术的思想意识,主要是靠继承为主体的复古主义意识作为支撑的,现阶段出现了前卫现代的思想意识与之相悖的语境。这两种思想意识已经在一些时候处于分庭抗礼的极端对峙状态,但它给古老寂静的书法艺术论坛带来了发展的新思想视域。而随着展览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展览竞争的不断强化,使书法艺术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形式感官的大比拼。在展览内外的各种艺术品评中,无论是权威的“国展”评审机制,或者是业余“休闲式”欣赏品评,在书法艺术的思想批评视域,凸显以古老的“悟道”思想顿悟为背景的批评语境,滑向以纯视觉艺术批评为焦点的现代批评语境的批评思潮。
两种思想代表着两种艺术思潮维度,它进一步左右和摆弄着中国书法艺术舆论的导向。两种思想立场上的争执和对抗,虽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新旧思想的争执和对抗的艺术革命,但它同样值得热衷于书法艺术批评者们的深思。此时我不得不想到,上个世纪的流行书风,以及“国展平一点,中青展奇一点”的口头禅,就是那个特定的思想背景之下的特定的艺术思想意识的结晶。反思那一时期的书法艺术思想动态和意识,特别是“国展平一点,中青展奇一点”,即所谓的“国展平,中青展奇”,已经感到它是人为的、刻意的意识形态的人为导向,而不是艺术发展规律。也就是说顺着操纵展览的那只无形的手,可以看到展览心态才是它的始作俑者。
传统中国书法的批评语境,主要是以悟道过程的思想顿悟作为话语而发的,因此整个传统的书法批评语境无不被“道”的思想精神笼罩。似乎传统书法批评,一直都是围绕着“道”的主题而展开的,也就突出表现了悟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而所有的传统书法批判方式,也都无法厘定一种衡量书法艺术家悟道的深度和准则。可以说传统书法艺术批评语境一直是依附于道的境界,成为道的代言方式。就是说传统的书法艺术批评是在为道的需要而进行的批评,而缺少为纯粹的视觉艺术的批判需要而进行的批评积极态度。这一点,直到今天有人大声疾呼地站起来,批评当今出现的“展厅文化”、“形式至上”,至此人们才发现,目前“展厅文化”已经作为书法批评的语境为道或者为纯粹视觉艺术而发表言说的分界线。单纯的批判为引领导向,是在近代逐渐显露出其端倪的。尽管在此之前,传统批判在漫长的进程中,“蜻蜓点水”式的感悟管见批判方式一直渗透在整个书法思想发展的历史空间里。直到康有为尊碑抑帖,是所有批评中最具划时代历史深远意义;
中国长期的书法批评“蜻蜓点水”般、以悟道式进行,于是这就表现出传统书法批评的“发散式”的机制特点。这种机制已经跟不上现代“展厅文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传统书法批评中,批判都是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而这种古老的思想方式,其实已经逐渐远离了展览评审的具体可操作机制。展览评审机制,它需要在第一感官决定作品是否入选或者获奖!它暂时不会给予作品是否具备多深的道行修养,这个问题将永远地留给后人去评说。
“发散式”的机制特点,长期致使中国书法批判言论多彩多姿,是批评意见无法集中的根本原因。这种批评机制的特点是缺乏完整的科学化体系建构,人性化感性程度比较高,在这样的批评里面,感性意识比较强烈,情感欣赏成分色彩气味浓烈,书法欣赏往往带有浓浓的人情味道和个人的偏好。书品即人品,而人品在现代的“展厅文化”中,是不作为作品去留的衡量条件的,而在传统的品评语境中,情形是大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现代书法展览机制,是靠形式刺激来吸引眼球的,进而达到入选的目的,不是靠人品高低去决定能否入选。
因人品而论艺,成为中国传统批评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在当代的书法批评的很多具体批评或者在评审过程中,往往已经不再是因为书法家人品而论其书品。民族气节、做人的气节等等都会成为传统批评最看重的一个品评标准。人品差的自然难以得到高层的批评认可。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批评只允许艺术家贫穷,绝不允许书法艺术家人品的低劣。书法家可以贫穷的、甚至是疯疯癫癫的生活方式出现在品评视野,不能丧失人格气节,比如对生活糜烂奢侈,人品低劣的艺术作品几乎都持不欣赏的态度和表现微词,而对于前者则会给予高抬的评价,给予冰清玉洁的评价。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就书论书,直观论书,而不是承袭“因人论书”的传统习惯。这种批评特点尤以书法艺术批评领域表现最为突出,因人论书,进而因人废书之情况同样时有发生。在古代如像秦桧、蔡京之流,尽管在书法上造诣不低,但终为批评者所不屑;甚至私下对赵子昂、董其昌等也不乏微词。但另一方面,现代可能因为人的职务而论书的炒作风气又有所抬头,致使另一层关系上的因人职务高低而论书的情形比古代的“因人论书”还更露骨。比方说担任各级主席、理事头衔,有些批评家在评论时即会围绕这些头衔大做文章,于是乎,这类型的批评方式已经逐步成为炒作的基本样式。叶燮《原诗》:“诗之亡也,亡于好名。”“诗之亡也,又亡于好利。”“书之亡也,亡于好名,亦亡于好利。”而这些情况尤以书法领域为最,在美术绘画作品的评论中,这种情况可能相对轻微一点。书法批评者本身的问题,甚至还把问题的怀疑对象放在批评者的品格上,一个艺术批评家应该具备最起码的艺术批评良心。如果一个批评家具有一点点私心或者说是打压之心,那已足以将书法批评言论搞得乌烟瘴气、搞成一言堂的霸气……这种因人论书的批评方式,表现出其相当不科学,有时并不具备专业的水准,因此也就是说,与美术批评性比较,书法批评表现出了更加“业余批评化”特点。而在美术界一般不会将美术家为人处世的品格过多的带入绘画作品里面作为价值元素,而添加价格筹码的。但书法界经常会这么去做批评和创作。人品一般不应该直接作为艺术价值而进入作品价值认定机制的,并作为美术批评的依据,但书法批评机制里面,这种批评语境却大行其道。
在书法领域,以社会地位而书名并驾齐驱的、以社会地位来提高书法作品价格的,或者是以书名来提升作品润格的,比比皆是。伟人其书法作品可能要比与他同等水平的普通人创作的作品,其市场拍卖价格不知要高拔多少倍数。所以我们呼吁在艺术批评界,乃至整个批评的语境里,应该向批评纯粹化和专业化迈步进行,只有摒弃不良的批评习气,杜绝情绪化趣味性批评,才是最有效地控制炒作现象的泛滥成灾。
四、结论:“悟道”与“形式至上”在当今展览文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双重批评语境资源的重新整合。
首先不能简单地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性论调去论述传统与现代书法语境中,说“悟道”式思想批评语境偏向理性抽象认识,而“形式至上”式思想批评语境偏向感性具体形式认识,这话又对但又不完全说对,因为“悟道”式思想批评语境同样具有很多感性认识元素,“形式至上”式思想批评语境也同样具有很多理性认识元素。感性认识是理性批判认识的基础,这点是不能否认的。
通过对当代书法批评语境的综合研究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悟道”与“形式至上”在当今展览文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双重批评语境资源的重新整合,将从传统的只重视悟道神采,过度到形式神采与思想悟道同等重要的新的认识高度。不仅是新旧批评语境资源的整合,而且也属于新旧书法思想意识的整合,是从内部思想到外部风格形式认识思想的全方位的关系整合。经过资源整合之后的书法艺术,是朝着更加适应当今展览文化竞争机制的方向发展的。
以论道、悟道式的传统文艺批评思想从古到今,毕竟成为一直主导着文艺批评方向的现实,是不容争辩和质疑的。这样的批评方式往往具有灵犀挂角之空灵意向功效。中国传统文化人们的批评语言同样的含蓄耐人寻味多思和耐人反复推敲,传统中国的艺术批评思想,闪烁着跟书法作品对应的道的思想光芒,洋溢着具有深厚“国学”修养的文化人的思想的艰涩韵味,这是耐人回味的意味深长之韵味。因此可以说是在传统文艺批评中,多一些理性审视和思考,多发挥传统艺术批评语境之优点,并以此为批评的思想依据,从而少一点感性趣味上的“票友式”叫好式吹捧炒作言论。
“悟道”式传统批评与当代的“展厅文化”孽乳滋生、不断深化的“形式至上”批评思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点应该引起书法批评家高度认识的。在今后的日益繁忙的书法艺术展览交流活动中,单纯靠一种批评话语去品评书法作品,并进一步认定作品的艺术价值,这是不可能胜任的,而完全需要双重或者多重批评语境构建出一个新型的书法艺术立体批评语境网络体制,所以必须在今后的书法批评中,充分地将传统型和现代型双重批评语境资源重新整合,内外和谐,互不悖论和互不对峙。因为我们在文章开头,就指出了“悟道”式批评语境是无法实施于展览的评选的具体中,它不具备可操作性,只适合抽象思想导向的批评;而“形式至上”式批评语境,它可以用具体的视觉,去对具体作品形式,进行技术性检测和鉴定。后者重在技术批评,前者重在导向批评,二者缺一不可。也是受到“炒作”影响最大的领域。书法批评容易被炒作所用的根本原因是书法批评的悟道式品评方式。在此之前,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批评因为是立于“技进乎道”,而欧阳康:“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演变是在与世界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中展开的,离开了与西方文化的互动很多问题都难以说清楚。”
大家已经看到抽象的理性思维留下的理论漏洞,会给炒作带来很大的作为空间。当代的展厅文化带来的形式至上的当代书法艺术批判语境,从外观视觉审美第一需要出发,同时也构成了对传统的“悟道”式艺术语境的相悖论和冲突。本文通过论述,是望大家认清书法发展形势,从而不断地化消这种冲突和相悖论,看到多维批评语境资源整合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以中国书法艺术批评为批评对象的文艺批评方式,它跟西方文艺批评相比较起来,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中国艺术的悟道思想方式路径是心性化的过程;但以书法艺术批评的感悟式批评,已经走到了“以心性论书法”的玄奥境地,因此就给书法艺术批评蒙上了一层“玄奥”面纱,那种“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式,至今已经走过了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逐步从侧重于各自感悟式的情趣欣赏,步入到高层面的学理合批评中来。特别是上个世纪初期,受到西方理性思维较强的系统的文艺批评理论思想的影响,直接动摇了长期侧重于感悟式批评的东方艺术批评的一贯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