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雕的收藏价值

从最初被用作生活器皿发展到今天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功能,犀角雕已经跳出了一般收藏品的价值窠臼,使自身具有不平凡的收藏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材质的特殊性决定犀角雕存世量有限,且十分珍贵。盗猎、栖息地的减少和种群的分离导致犀牛数量连年锐减,现存的五种犀牛中,有三种处于灭绝边缘,其余两种也将濒临灭绝,其中的爪哇犀牛仅存60头左右,且全部在野外。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任何猎杀犀牛和进行犀牛制品的交易都是违法的。随着国际社会对犀牛保护力度的加大,犀牛角将不可能如以往那样被盗猎者肆意掠取,犀角雕原材料的稀缺将直接引发它收藏价值的上升。

2、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犀角雕的种类很多,雕刻家们根据材质的大小和色泽将犀角雕刻成用途广泛、形状各异的器物,如可以喝酒的犀角杯、用来洗笔的犀角洗笔、还有犀角鼻烟壶、犀角烟膏盒等。这些雕刻品既有实用功能,又具欣赏价值,现存品多为明清制造,且以杯形居多,如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犀角珍品中,杯形器就占了百分之八十。究其原因,与犀角的原始形状和药用价值有关。犀角的原始形状为圆锥体,与其它角所不同的是犀角根部粗大,易于雕成杯形;另一方面,在古代,以犀角杯盛酒而饮是当时达官贵人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因犀角有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功能,工匠把犀角做成酒杯,希望犀角的药性能溶于酒中,在饮酒的同时,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在雕刻工艺上,时代不同,雕刻的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中国悠久的犀角艺术品历史长河中,只有明清两代的作品在向人们展示着其尊贵的身姿,诉说着昔日的成就与辉煌。正如朱家溍先生在《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竹木牙角器概述中所言:“自宋以来的犀、象制品,还有待于今后的地下的发掘。”因此,专家的一致看法是:至明代,犀角的雕刻工艺逐步进入了繁荣时期,清代中期则达到历史的鼎盛。明早期犀角雕外表多浮雕或镂整株的葵花、玉兰、牡丹、茶花等图案,雕刻特点是刀法圆滑光润,不留雕刻痕迹。明中后期,犀角作品开始增多,艺术风格逐渐向着纤巧细腻、刀工快利、布局繁缛的方向发展,图案繁缛,刀锋快利,显露锋芒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器形追求变化,出现了槎形杯。雕刻家鲍天成、尤通、尤侃即活跃在这一时期。清初,雕刻蟠螭纹和龙纹的犀角杯数量开始增多,犀角雕刻继承明代的传统风格,因明末著名的牙角雕刻家仍在继续从事雕刻工艺。进入乾隆朝,犀角雕的器形种类颇丰,除杯外,有圆雕人物、洗、挂件及仿古器形爵、鼎、羽觞等,雕刻工艺精致至极。

3、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突出。犀角雕外表图案的多样性和风格的变化展现出浓郁的时代风情、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对犀角雕外表图案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和百姓生活。鲍建和介绍,现存的犀角雕既包括花卉题材、山水人物题材、又蘘括了传统文化题材。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由于受到犀角倒置后上宽下窄的空间局限,画面一般由下而上铺陈展开,或山林叠嶂,或殿阁庭院,人物活跃于其间,多表现深远、幽闲、高逸的意境。以古典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如十八罗汉、八仙过海,则画面沉稳大气、刚柔相宜,尤通的名作《仙人乘船》展现的就是一派神仙坐着船、飘洋过海的风景。还有一些犀角雕的外表则题有名人的诗句,清乾隆的御制诗便常可以在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犀角雕上看到。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