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郭家庙出土中国最早的琴 距今2700多年
2016-05-04 14:34:43 来源:长江网 已浏览次
“琴瑟和鸣”是表达夫妻和睦、朋友情谊深厚的吉祥语,昨天在湖北音乐博物馆“泛川古琴馆”开馆雅集活动上,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对外宣布:不久前考古工作人员在枣阳郭家庙一座春秋早期的曾国墓葬中,同时发现了较为完整的琴和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琴瑟组合,而琴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琴。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曾入选2014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春秋早期的一处遗址,郭家庙的曾国考古曾陆续发现了最早的簨簴、最早的瑟、最早的商音钟等等,此次的新发现可以说刷新我们对古代音乐方面的认知。
方勤介绍,虽然在《礼记》、《左传》中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之近琴瑟”等语句,但在考古发掘中,琴、瑟并非总在一起出现。瑟单独出的多,而琴的发现屈指可数。琴瑟同出则概率极小。但前不久在墓地南边曹门湾墓区发掘的86号墓中,发现了迄今时代最早的琴和瑟的组合。其中瑟的形态相当完整,长180厘米,宽34厘米。弦、枘的情况暂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先秦瑟枘顶部的装饰通常为浮雕,浮雕题材多种多样,较早的有浮雕鸟喙纹、云纹、涡纹、弦纹等,战国中期后出现了六瓣柿蒂纹等等一些写实世俗的题材,此次发现的这件瑟的瑟枘则是羽人的形象。”
这次发现的琴距今2700年,比曾侯乙十弦琴早约300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实物,出在棺的东北角。方勤介绍,整张琴长约92厘米,宽约35厘米。
将琴瑟同时葬于棺内有何寓意?方勤说,曾侯乙的“弋射图衣箱”漆书中写道:“民祀唯房、日辰于维、兴岁之驷、所尚若陈、琴瑟常和。”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认为这是人们祈褔的祷告词,当时人们生存的最高理想就是“琴瑟常和”。
此次在曹门湾发现的琴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关于古琴的认识,也很容易让大家产生遐想:这次出土的琴和春秋时代伯牙子期遇知音的故事同时代,或许和伯牙子期当年弹奏的琴一样呢。
位于武汉音乐学院新校区内的湖北音乐博物馆,已被列入武汉市开放博物馆的名目,其中一楼青铜乐钟馆、三楼古琴馆已经基本完成场馆建设和陈列展示。
昨天开馆的古琴艺术馆定名为“泛川”,是因为晚清时代,琴坛崛起的一个融汇长江上下游琴风之长的泛川琴派,而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师承泛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