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于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盛大启幕

2016年4月23日下午16点,《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二部分“重生-扩展”于长江当代美术馆盛大启幕,国际知名策展人,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蔡青先生、国际知名观念艺术家、策展人梁克刚先生、来自纽约白盒子的资深策展人Juan Puntes、知名艺术家蔡江先生、知名艺术家刘思麟女士、知名艺术家sikarntskoolisariyaporn(泰国)、知名艺术家Daisuke Takeya(日本) 、知名艺术家Alexandra Zierle(德国) 、知名艺术家Paul Carter(英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海报

 

      中国文物网讯 2016年4月23日下午16点,《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二部分“重生-扩展”于长江当代美术馆盛大启幕,国际知名策展人,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蔡青先生、国际知名观念艺术家、策展人梁克刚先生、来自纽约白盒子的资深策展人Juan Puntes、知名艺术家蔡江先生、知名艺术家刘思麟女士、知名艺术家sikarntskoolisariyaporn(泰国)、知名艺术家Daisuke Takeya(日本) 、知名艺术家Alexandra Zierle(德国) 、知名艺术家Paul Carter(英国)、知名艺术家Jonas Göhringer(德国)、、知名艺术家 Janika Kungl(德国)、长江当代美术馆馆长邹玲女士及300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代表、艺术爱好者出席了此次开幕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席活动嘉宾

 

      策展前言:重生与扩展

 

      重生与扩展是“异质共生”第二阶段的展览.  正如事物有诞生就有发展,它是一个连续性的对事物认识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也只有本着不断吸纳,不断探索的态度,和更多地进行思想碰撞,才有可能达到精神上的振奋,脱胎换骨获得重生,得到升华。

 

      本次“重生与扩展”的展示特殊在于,他几乎同时呈现几种不同的展览形态,在一个流线性的时间中发生。同时在这里显现出几个不同时代人的思想差异,每个艺术家散发出完全个性化的信息,映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情境各异的宏观宇宙。不同的单元交错地布局在一起,织起一个中心主题。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和人的关系都在发展变化着,又逢网络环境的急速扩大,人们更需要互相了解和接触,对新的事物达成共识,和给予认识了解,以便消解紧张情绪,卸下重负,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有启发作用的艺术家和艺术项目来到长江当代美术馆做异质共生第二期展-重生与扩展。

      展览试图打破,一个展览一个开幕式就完事的贯常的形式,而是布置多项目,常开展,活动交叉或会合,作品也会持续地延伸,和随着时间增进与发展,不断变化和形成出新。这里呈现的是动态化的展览方式,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而每一个叠荡,都会激起出人意料的浪涛,力求生动、有趣和精彩。作品大多与现实处境和与观众互动参与为起点,美术馆成为一个不断发生新鲜事物的场域,紧紧地吸引着观众的关注和期盼。

 

      重生与扩展总体意图如同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展示,一个你从头看不到结尾的展览,要想了解全貌,你得经常身临其境,或是直接参与。这个展示是从过程中开始, 从发展中延伸,它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汇集到长江当代美术馆的这些单个的或组合的艺术家们,都是目前在中国和国际上誉有盛名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各有千秋,个具特色,如今聚集在一起展现在长江当代美术馆,必将是光彩夺目。一个给神奇的雾都增加魅力的当代艺术奇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活动现场

 

      讲座

 

      开幕式开始之前,国展览的策展人蔡青先生与国际知名观念艺术家、策展人梁克刚先生主讲,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社会各界的艺术爱好者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共同探讨当代艺术与生活的关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嘉宾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嘉宾致辞

 

      开幕式

 

      开幕式上,策展人蔡青先生、国际知名观念艺术家、策展人梁克刚先生、来自纽约白盒子的资深策展人Juan Puntes 、艺术家代表Alexandra Zierle(德国)、长江当代美术馆邹玲女士分别为展览致辞,除了对展览及参展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表达了对此次展览的期待。长江当代美术馆馆长邹玲女士在发言中表示了对策展人及艺术家的感谢,同时也表示,本次《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第二部分“重生-扩展”打破了一个展览一个开幕式就完事的贯常的形式,而是布置多项目,常开展,活动交叉或会合,作品也会持续地延伸,和随着时间增进与发展,不断变化和形成出新。展览以分段、轮流交替的方式进行,由17个单元组成,包括群体活动与个人展示,每个单元由艺术家与策展人相互交流策划,每个场面的发生,每个单元的排演,即使充满了偶然、直觉、即兴,但是不同的创作背景和知识结构,依然将会激荡出多元美学百花齐放的绚烂烟火。美术馆也将作为一个不断发生新鲜事物的场域,紧紧地吸引着观众的关注和期盼。与美术馆之前所举办的展览相比,此次展览更加突出参与感与互动性,相信,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必将为当代艺术在重庆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重生与扩展”

 

      D,C,B 三个厅作品介绍

 

      D厅: 你在此能够体验到的是国际艺术家工作现场,展厅成了艺术家每天创作的场景。艺术在寻求重生,一个持续性创作和不断发展的创作作品的过程。艺术家的工作室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有兴趣的人会发现每天来到这里,作品都在生成或是有新的突破,作品在不断扩展繁衍。而这个展场从来都是向你敞开的。这里介绍来自英国和德国的组合Alexandra Zierle & Paul Carter, 来自泰国的艺术家Sikarnt Skoolisariyaporn, 定居多伦多的曰本艺术家Daisuke Takeya,以及来自德国的艺术家Jonas Cohringe与Janika Kung。

 

      C厅是90后年轻艺术家刘思麟的各类与网络大众媒介有关的创作,通过她的作品我们领悟到时代的更替,生活和艺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一代的人如雾中走出的再生生灵,他们面向末知的前方,以他们崭新的态度和方式,去行走和经历。时代在演进,一切都在慢慢扩大和渐渐展开。艺术作品丰富多彩,有摄影,视频,互动,还有现场直播。

 

      B厅,来自世界当代艺术中心的,37年阔别故土的艺术家蔡江Jon Tsoi,给我们带来他经年历久的磨砺而出的“盲目智慧疗养术”,艺术家以行动、捆绑和切割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衍生作品,同时引入了东方哲学理念,达到内观养生,起到艺术治愈的作用。他还采用故乡的泥土进行创作(他是四川人,在他37年前离开时,重庆还未直辖),用本地和家乡挖出的泥土,创作一些雕塑作品。开幕式时,他将以现场行动作画开始,展现他的激情与创作过程。在一个月的展期中,他将不停地创作,不断地增加和扩展作品,力求让家乡父老了解他的艺术,理解他的浪子情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

      展览主办方: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

      展览场地:长江当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6年1月23日至12月22日

      出品人:陈汇江、邹玲

      展览统筹:田东、周能

      海外召集人:向承美

      学术支持:栗宪庭、梁克刚、赵国君、张海涛

      策展人:蔡青

 

      参展艺术家:

      刘思麟|Sikarnt Skoolisariyaporn(泰国)|Jon Tsoi(纽约)|József R. Juhász | Daisuke Takeya(日本)|Alexandra Zierle(德国)|Paul Carter(英国)|赵川|Roi Vaara(芬兰)|Brigitte Wilfing(奥地利)|Brigitte Wilfing(奥地利)|Andrea Salzmann(奥地利)|Beate Linne(德国)|Manuela Macco(意大利都灵)||Thomas (德国)|Delphine Richer  ( 法国)|Rokko Juhasz ( 匈牙利 ) |陈镪|尹瑞林|胡佳艺|童文敏|任前|胡燕子|王彦鑫|灵雨|Kai Lam(新加坡)|Yuzuru Maeda(日本)|毛唯辛|何雨|计文于|焦振予|赵航|王韦予|杨林|华韡华|和丽斌|蔡伟|李凝|炭叹

|Eric Bribosia(比利时)

 

      异质共生-2016国际当代艺术展分三部:

      一、“实验-超越”2016年1月23日-3月7日

      二、“重生-扩展”2016年4月16日-6月20日

      三、“沟通-共融”2016年10月22日-12月22日

 

      【异质共生—“重生与扩展”】

      主题展览活动安排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