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数——第二届艺术创作方法研修班作品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未知数——第二届艺术创作方法研修班作品展

      学术主持:李晓飞

      展览策划:张潇予

      开幕时间:2016年4月9日 下午3:30

      展览时间:2016年4月9日——4月15日

      主办单位:具象学院造型实验室

      协办单位:《库艺术》杂志

      展览地点:北京市 朝阳区 酒仙桥4号 751时尚设计广场D座一层 现实空间

      参展艺术家:陈静 赵俪蔓 吴继兰 魏冬 贾玉诚 梅碧荷 邱稳 郭树泽 白文致

 

      前言

 

      都说艺术是不可教的,是天赋的;但当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艺术家个案,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出现不同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抛开时代的影响,艺术传承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个艺术家都有师承关系,这是逃避不了的。但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传统艺术教育多是从技术训练入手,也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出现一个老师复制出无数个自己的现象!技术具有唯一性。一位艺术家,因基因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艺术语言也应是多样的,若真要排一下队,思维判断力的培养应排第一;其次是观察能力的培养;艺术技巧的训练排第三!没有正确的思维判断,很难有真正的艺术技巧!与艺术家相匹配的技术语言才是有效的;艺术本来就是多元的,以一种特定的技术为教育手段只能适合部分人。另外,传统的碰撞式的经验积累,靠的是偶然性,依赖天赋。近些年西方生命科学的研究,让我们能够深入到人类自身的思维系统中来看待问题,应该由过去的被动积累进入到主动探索研究中。

 

      2011年春天,开始了我的教学实验,最初是在有艺术家梦想的部分学员中进行,经过几年的摸索,梳理总结出四个课题:A‘找自己’反思当今的教育与现实,找回自己:B‘找主题’尊重艺术规律,先内容后形式;C‘找语言’,寻找与自己相匹配的艺术语言;D‘偷师学艺’是学习历史,继承传统的方法。创作方法课这个展览的作品多是艺术创作方法课的作业,或说创作的手稿,在这些作品里有很多的闪光点,浇点水,给点阳光,未来将从此成长!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中来,有了您的支持,“未知数”才具有无限可能!

 

      文/李晓飞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