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石华:中国书画离不了佳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华近照

 

      墨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借助于这种独特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内含丰富,有人比喻之:“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

 

      现今的书画家大多不太讲究墨。吴冠中讲过一句有名的话叫“笔墨等于零”,后来被批了好多年。其实他对艺术很热诚,只是在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承传上,未免有点肤浅。

 

      “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这是宋代苏轼在《孙莘老寄墨》诗中写的赞美墨的诗句。诗中的“潘翁”即北宋制墨名家潘谷,他造的"潘谷墨"被誉为"墨中神品","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这苏老先生不但能写会画,善用墨也喜欢好墨。甚至流放在外没有好墨用,他竟然还琢磨着自己点烟造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华作品

 

      这墨中之翘楚自然是徽墨当仁不让。南唐后主李煜时徽州墨工奚超和奚庭珪父子善造墨,被封为"墨务官",赐姓李。所以到了宋代,徽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制墨中心,徽墨也成为了墨中之精品,誉满天下,历代相传,一直至今。徽墨的特点就是,比用其他的东西写在纸上,一个是永久不褪色;二是装裱的时候,它层次马上就显出来。画家推崇水墨素有"水墨胜处色无功"之说,这与徽墨的墨色微妙有很大的关系。

 

      现如今大多数人只用墨汁,以其方便快捷,自然也就不太知道用墨锭磨出来的墨的妙处。墨锭磨出来的墨用起来,笔触敏感生动,运笔时不粘不滞,尤其是在生宣上渗化的层次玄妙而又丰富,远非墨汁可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华作品

 

      见过几件传世的董其昌书画,件件笔墨通透,浓黑处黑的光亮,浅淡处却清润沉着。他老先生用的全是当世最好的纸笔墨,他用了当时最有名的程君房墨之后赞道“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而今三百年后,君房墨的确已是稀世奇珍,我只在博物馆见过几块,还不知展出的是不是复制品。又见过几件黄宾虹的真迹,那真是浓密处不容插针,可是细细看去,不管浓墨淡墨,鲜渖宿墨,重重积累,却是无一笔死墨,处处皆有墨韵,这可真是用墨汁打死也画不出来的效果。南薰社友高军兄专门谒访过黄宾虹故居还写过专文论说黄的用墨之法,讲得非常有趣。

 

      一方优质墨往往直接影响到书画家的情绪与创作。据说谢稚柳喜欢用小墨锭慢慢地磨出墨汁来作画,而陈佩秋则爱用大墨锭,曾有人拜访画家伉俪并带了一锭大墨。来客走后,陈顺手就把带来的墨磨了用,谢当时没作声,事后才问陈佩秋,你知道刚才用的是什么墨吗?是乾隆时的古墨!陈才恍然大悟,难怪那墨用起来那么顺手,画出来效果那么好。

 

      不要说古墨难觅,当下就是建国初期的墨锭都已物稀为贵了,更遑论晚清民国的佳墨。其实什么墨是好墨,对我们现今的使用者而言,已经没有人皆可循的标准,称自己手的就是好墨。而不同的人,好墨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华作品

 

      黄宾虹在棉料上画山水,据说碳黑墨锭也照用不误,估计他用什么墨都好。齐白石也有自己的标准,南方5年,北方10年是他好墨的标准。而李可染非用佳墨不可,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画的极好,其中的红是最顶级的朱砂,而衬托朱砂的墨色,若非顶级好墨,断不能做到黑中透亮!前人大多说画画要用油烟,取其墨色表现力柔媚丰富,而贤文兄作山水,却一定要选用几十年前的老松烟墨,取其沉着和缓而带有青灰调子,画出来即使不施丹青,依然青气葱茏,正是表现新安佳山水的最好手段。

 

      好墨应该具备“断面细”、“研无声”、“易下墨”的特点。墨色的细润还要靠正确的研墨方法,研墨要用清水,好墨磨时细润无声,差墨研时声音粗糙。古人说“磨墨如病夫”, 好像生病的样子,动作缓转。为什么呢?它快了打滑,磨不下来。另外一个作用,在墨磨浓的过程当中,一幅作品的构思也就完成了。按照传统书法标准,好的墨,首先是看墨的黑度。一般说,从墨色效果来看,时间在二十年以上的墨为好。也有例外者,住在南方潮湿环境的,可能十年的墨就很好了。

 

      其次是墨的表现力,这主是对绘画而言的,能黑能淡,黑则沉厚泛光,淡则甜美如菊,还有覆盖时的层次感,扩散性能等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华作品

 

      第三就是用胶。重胶易滞笔且墨色易污,轻胶易下墨但墨难沉厚而且墨极其易断裂。我手头有几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墨,墨身处处断裂;但同厂出品的另几块,则至今完好。这就是用胶上有点儿没把握住。古人造墨最讲究的就是用胶,而今已很难再复制旧日的原料和配方了。

 

      质地优良的墨,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变化而更趋醇厚。所以用墨之人,对待新墨要如对待女友,有万般的耐心才是。十年八年再用时,自然琴瑟和谐。

 

      当然,再好的墨,也只是书画的材料而已。书画以修身养性为指归,故当以学养为第一,功夫技巧为第二,感天地万物于胸中,寄万般情思于笔端,学养乃为内功,学养不到,纵有文房良器,亦难登堂奥。学养深阔功夫精熟,文心方可雕龙,否则纵有大海般的情怀,恐唯有徒唤奈何了。 

 

      石华艺术简介

 

      蒋振勇,笔名石华,别署云生、望云楼主人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南薰社秘书长。一九六六年生于安徽合肥,现就职于安徽民航机场集团。

幼承庭训,雅好艺文,不求闻达,潜心学问。自认为当今书画之道要坚持昔人笔墨精神,绝非偏安避世,恰是以严谨求实的精神来做文化传承的工作。

 

      学艺师从皖中宿耆贺泽海先生,从传统入手,基础坚实。攻诗词书法,兼习山水。诗词追求空灵闲雅,简静平和,以韵取胜。书画力求情致动人,舒展自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华作品

 

      石华诗词选

 

      七律 论书法

      字里求真岂易言,清斋枯坐十年难。

      书成妙构无丹药,身脱凡胎必苦酸。【1】

      天际乌云晴雪快,闰中秋月醴泉寒。【2】

      芸窗注罢千千卷,润墨操觚弄笔翰。

      注:【1】化用黄庭坚诗句“世人尽学兰亭面, 欲换凡骨无金丹。”

      【2】苏轼书《天际乌云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帖》、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皆古代著名书迹。

      2009年3月10日

 

      七律 秋中怀退安夫子

      庚寅夏退安夫子隐芜湖,难通音问。秋中淝上久雨,心绪黯然,忆前岁中秋师生观塘之夜宴,乃作此遥寄先生以寄远想。

      月隐观塘雨纷纷,退翁驻跸在何村?

      兰斋授业语犹近,梅园谈经墨尚存。

      每恨才疏焚诗稿,恒忧德浅辱师门。

      秋窗独坐舒黄卷,还从新安溯本根。

 

      五律 读渐江画

      澹泊烟岚里,新安净碧秋。

      晓江横素练,柳岸击孤舟。

      壁削人偏瘦,潭深树更幽。

      渐公行未远,我欲逐其流。

 

      忆秦娥  奉和词友

      花事好,小庭幽径何人扫。何人扫,春华易逝,恁谁能晓。

      浮云功利皆难了,人生肯不惜分秒。惜分秒,闲时一卷,与天同老。

 

      五律 游池州

      尽说池阳胜,清溪映翠微。

      齐山听泉响,秋浦看鸢飞。

      塔峙扶云阙,车行隐绿帷。

      藕花香拂面,舟载玉人归。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