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暨玉器研究部2016年年会在京举办

2016年3月28日,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暨玉器研究部2016年年会在京举办,会议总结了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及其玉器研究部2015年所作的工作,讨论了2016年开展的相关工作计划。当天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及藏家还就古玉文化、古玉研究和古玉收藏及鉴定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会议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与会人员

 

      中国文物网讯 2016年3月28日,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暨玉器研究部2016年年会在京举办,会议总结了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及其玉器研究部2015年所作的工作,讨论了2016年开展的相关工作计划。当天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及藏家还就古玉文化、古玉研究和古玉收藏及鉴定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会议现场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加强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就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批示,为不断开拓文物事业发展新境界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近年来,我国的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深入挖掘和系统阐述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中国作为拥有几千年文化的古国,传统文化遗存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容,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长王炳新作工作报告

 

      回顾2015:成果丰硕  亮点纷呈

 

      对于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来说,2015年是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年:积极推进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体制建设,参与、承担、组建国家文物艺术品国家标准工作,承担国家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尖上的中国”的组织、评选工作……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长王炳新向与会人员介绍了2015年学会所作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在新形势下,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社团建设的新途径。

 

      2015年4月,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与中国检验检疫学会正式签订了《关于共同完成国家文物艺术品国家标准的合作协议》,并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组建了国家艺术品质量溯源体系国家标准委员会。

 

      2010年以后,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非遗逐渐进入高校,不仅丰富和推动了当今文化类职业教育的内容,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作为专业学术机构,责无旁贷地和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大赛组委会共同开创了以此为基础的专业项目——“指尖上的中国”。据悉,该项目被列为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大赛表演项目,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全国97所高校、近千名学生的积极报名,并选出了747件代表作品,有力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普及。

 

      贯彻文物保护法,支持海关有关罚没工作,打击文物走私,一直是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的重要工作。为了积极落实有关精神,支持海关罚没工作,打击文物走私,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带一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强与所在国的联系和交流,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和光大财富基金管理公司在多年海外水下考古工作的基础上,筹建了水下考古专项基金。2014年—2015年年底,东北亚水下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就印度尼西亚水域有关沉船进行了勘探和打捞,已初步探明4艘中国古代商船,其中1艘元代商船、1艘明代商船、2艘清代康熙年间商船,并初步打捞抢救出元代中国国宝级典型器物80多件,其中50多件经过处理通过海关正常渠道回到北京,有利地促进了我国珍贵文物的回流,也再次证明我国在历史上通过“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有着友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傅公钺宣读聘任文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长王炳新为新任副会长杜西亮颁发聘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李新华为新任副秘书长王正心颁发聘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曹静楼为新任常务理事张友来颁发聘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为新任理事颁发聘书

 

      展望2016:顺势而为  乘势而上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关键一年。在2016年,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在做好学会自身的基础工作建设同时,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物艺术品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参与举办“大数据与文物艺术品发展”论坛;积极促进收藏精英与专家学者在专项课题研究方面的工作;加强对社会收藏的正确引导,增加社会正能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配合海关总署,落实具体试点单位,推进相关试点海关的罚没文物艺术品的处理工作;积极推进水下考古工作,促进国宝回流;继续推进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合作,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继续加深与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大赛的合作;搭建国际平台,开拓新思路新渠道,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玉器研究部主任胡萍萍作工作报告

 

      不断提升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的指导下,其玉器研究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玉器研究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不断深化古玉工艺鉴定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出土古玉器微观检测数据库,为鉴定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二是研究出版了《龙山文化古玉研究》、《玉海识珠》、《配饰鉴赏》等古玉文化鉴赏专著,提升古玉鉴赏的学术水平;三是在北京、贵阳组织了多场“金声玉振”等古玉鉴赏活动,促进文化艺术与业界的互动,扩大玉器部的社会影响;四是协助并参与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和玉文化研究会有关活动,共同做好弘扬中华玉文化的相关工作。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玉器研究部主任胡萍萍介绍了2015年玉器研究部所作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王玮发表题为《红山文化玉器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的延伸》的演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理事王文浩发表题为《史前—魏晋南北朝古玉神韵解读》的演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段岳山发表题为《关于民间古玉鉴藏问题的思考》的演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张友来发表题为《中国古玉微痕迹观察研究浅析》的演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陈学建发表题为《加强民间收藏的学术研究和出版交流 推进民间鉴藏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的演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玉文化研讨会现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曹静楼点评

 

      28日下午,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玉器研究部还举办了一场关于玉文化的专题研讨会。有关专家学者和鉴藏家就红山文化现象、古玉神韵鉴赏、民间古玉鉴藏与发展、古玉微痕检测与工具、民间收藏的学术研究和出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玉器研究部“开了个好局”,在2016年,玉器研究部将在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这一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上,开好古玉文化研讨会、办好古玉精品展;加紧启动“中国古玉鉴定标准”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要继续做好玉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宣传工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玉观摩交流

 

      当日下午,在会议现场,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广州、贵阳、常州、山东、河南、浙江等地的玉友们就古玉藏品进行了观摩和交流。据悉,3月29日上午,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玉器研究部还组织了与会人员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古玉展,相信殷墟妇好墓和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的精美玉器能带给参观者一场视觉盛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全场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王学锋主持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