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天敌 核爆炸催生油画鉴定新技术

核武器爆炸曾释放出两种特殊的同位素铯137和锶90,它们渗透了整个地球的土壤层和动植物,也留存在所有战后创作的油画作品中。人们因此可以为现当代艺术品的鉴定划出一条界线。然而,许多人对这项技术怀有抵触情绪,因为太多人的利益已经与赝品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最近一位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前馆长艾琳纳·贝斯纳博士(Dr. Elena Basner)发现了一项新的油画鉴定技术,二战时期的核武器爆炸就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凭借这项技术,人类将首次得以明确区分1945年前后创作的油画。

贝斯纳博士指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核武器爆炸曾释放出两种特殊的同位素铯137和锶90。它们渗透了整个地球的土壤层和动植物,也留存在了所有战后创作的油画作品中,因为油画创作所使用的胶合剂天然油料,也是这两种同位素渗透的对象。在核爆炸之前,这两种同位素从未出现在自然界当中。因此如果专家在一幅1945年前的油画中发现这两种同位素的话,结论只有一个——这幅油画是1945年后仿造的赝品。

这项技术被注册专利后,第一批要鉴定的就是俄罗斯先锋派的油画。这一派油画创作于1900年到1930年间。上世纪60年代后开始出现赝品,随着八九十年代先锋派油画市场升温,这些赝品也日渐泛滥。

“现在,先锋派油画的赝品数量甚至已经超过了真迹。”贝斯纳博士从1978年开始就在俄罗斯国家博物馆任20世纪艺术馆馆长。而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鉴别博物馆藏品的真伪上。这点令贝斯纳非常头疼。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