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写真: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木鱼歌
2015-08-26 15:48:41 作者:安致标 谢采容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木鱼歌又称“摸鱼歌”,属弹词类曲种,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尤以东莞地区为最,在莞邑流行的历史可溯达四百多年以上。然而世事变迁,如今的木鱼歌和众多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人亡歌息,人走技失的现状。记者近日在东莞地区走访发现,真正能唱木鱼歌的人只剩十几人。
新中国成立之前,劳动妇女绝大多数不能入学,虽目不识丁但却往往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就是从传唱的木鱼歌中得来的。木鱼歌代表性传承人李仲球告诉记者,小时候他是跟着奶奶生活的,在劳动之余,妇女们便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听木鱼歌。十来岁的李仲球在耳濡目染中,也能唱上一段。“那时的人们娱乐项目少,尤其是农村。新中国成立前,只有逢年过节、庙会、婚丧嫁娶、生诞宴会、入伙开张等吉庆的日子,主人家才会请木鱼歌艺人弹唱一曲,以为助兴。”
据李仲球介绍,木鱼歌行腔逶婉,演唱者往往用三弦或秦琴作间歇性伴奏过渡。唱词基本是七言韵文体,以四句为一组,单数句末字用仄声,双数句末字用平声反复循环至终结。其曲韵特点,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唱腔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
常用唱腔分为妇女腔和盲公腔两类。妇女腔是流传于一般妇女中的唱腔,行腔有点像顺口溜,一般以四个七字句为一个单元,四、三句格,随字就腔,音域在八度以内。盲公腔则由职业失明艺人演唱,行腔富于装饰性。演唱方式分为雅唱和俗唱,演唱者无需化妆、布景,可谓:一人一长衫,一曲三根弦;句句成七言,字字敲心坎。
木鱼歌虽流行于岭南地区,但多用方言演唱,这既是其“字字敲心坎”的原因,也是其最大的局限性。“一人一三弦的表演本身就是靠唱词内容的魅力来吸引人、感动人,如果观众都听不懂,那么再好的演唱也是枉然了。”李仲球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木鱼歌的现状,“听着木鱼歌长大的一辈人已经老了,能唱木鱼歌的也不多了,都已过花甲之年,年轻人不爱听甚至听不懂,过去的莞粹几成绝唱。”
面对惨淡的现状,李仲球也在做着各种尝试。在保留木鱼歌原有韵律的基础上,丰富配乐、改善节奏;改变原有一人一琴的表演模式,尝试多人同台表演;在演唱之外饰以适当的剧情等等,使木鱼歌有机会在舞台上重放光彩。2005年东坑“卖身节”上,《旧曲新词唱“卖身”》大放异彩,获得观众的好评。2011年他参与创新改编的木鱼歌《三个萝卜一个坑》,获得了全国第十五届曲艺群星奖金奖。同年,“木鱼歌”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
其实从2005年开始,李仲球先生的家乡广东东莞东坑镇就已经在行动了。从2005年秋季开始,尝试木鱼歌进课堂,成为全镇初一音乐课的选修课程,2007年推广至初二上学期,使愿意学习木鱼歌的学生通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基本掌握唱、弹和创作的基本功。
李仲球表示,他今年已经快七十岁了,整个东莞能唱木鱼歌的老人只有十几个,都已经快老得唱不动了,更多的是只会弹和唱,不会识谱创作。希望通过自己的改编和尝试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喜欢它,把木鱼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