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哈卡文化遗产焕发当代生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月下旬至8月初,墨西哥瓦哈卡州印第安人热烈庆贺盖拉盖查节,这一传统节日源自印第安人敬拜玉米女神的活动。图为参演民众正在台上表演。本报记者 李强摄

 

  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市是闻名世界的古城,早在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市每年一度的盖拉盖查节,吸引着上百万来自墨西哥以及国外的游客。

 

  这里曾是印第安原住民聚居的偏远地区,经济落后,无人问津。而今天,瓦哈卡70%的就业人口都与旅游业相关。这座古城不仅成为墨西哥文化的一张名片,更对当地的经济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盖拉盖查节期间,本报记者走访了瓦哈卡,探究这座城市的发展经验。

 

  传统节日释放原生态魅力

 

  盖拉盖查节是瓦哈卡享誉世界的传统节日。“盖拉盖查”是当地土著语言——萨波特克语,意为“相互赠与”。而节日的起源,也源自萨波特克人的传统,即在玉米丰收时祭祀玉米神,并分享劳作成果。

 

  不过,今天的盖拉盖查节跟几千年前的土著仪式已是大不相同。在政府的努力下,盖拉盖查节将节庆、演出、展览和文化教育结为一体,成为一张墨西哥的文化名片。自1932年开始,每年7月下旬至8月初,瓦哈卡都会由官方组织盛大的典礼。为此,政府专门在城外的弗尔丁山建造了一座能容纳1.5万人的露天剧场。每年7月的最后两个星期一,来自瓦哈卡州14个原住民部落的舞蹈团体都在此上演盖拉盖查节的压轴文艺演出。

 

  瓦哈卡州政府媒体公关负责人拉法埃尔·布西奥对本报记者表示:“传统的盖拉盖查庆典,其实是部落间维系关系的一种‘外交行为’。但在经历了西班牙殖民之后,当地原住民吸收了来自欧洲的服饰和音乐,结合土著的舞蹈和语言,开创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庆典。”

 

  在今年的演出上,首先登场的是由部落推选出的“玉米女神”。她身着传统的瓦哈卡盛装,头戴玉米叶做成的花朵,手捧玉米穗,用当地的土著语言向全场观众致意之后,舞蹈便正式开始了。

 

  这些舞者并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当地的原住民,他们身着的各色服饰也都来自乡亲们的手工制作。舞者表演的节目虽谈不上技艺高超,却是源自日常的生活:有的展现劳作过程,有的表现祭祀仪式,陶罐、玉米、菠萝、活鸡都成为表演的道具,有一个部落甚至直接在舞台上喝起酒来。表演结束时,演员们会拿出玉米饼、面包、水果、巧克力等各色土特产向观众抛洒。这也正是盖拉盖查节的本意所在,即相互赠与。

 

  这种原生态的表演,恰恰是盖拉盖查节的魅力所在。来自美国的游客迪克·钱伯斯对本报记者说:“我喜欢这样的表演,它看起来非常朴实自然,没有那么多商业化的包装,这也是瓦哈卡给我的印象。我会把这里推荐给我的朋友。”

 

  旅游收入反哺文化保护

 

  “事实上,原住民文化在经历了西班牙殖民以及欧美现代文化冲击之后,遭遇了很大的危机。” 墨西哥国立民间文化博物馆馆长鲁道夫·罗德里格斯对本报记者介绍说,“但瓦哈卡依然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当地采用了非常有效的保护方式。”

 

  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成为瓦哈卡式保护的亮点所在。在拉法埃尔·布西奥看来,保护并不仅仅是一成不变地传承过往的传统仪式。“原住民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群体,他们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但也会拥抱现代文明。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所谓传统仪式,也是在20世纪才形成的。”

 

  在露天剧场里,布西奥指着一个正在表演的菠萝舞说:“这个舞蹈本不是他们村子的传统,而是上世纪70年代为了参加庆典而发明的。可如今40多年过去了,人人都知道这是他们部落的代表,这难道不算是原住民文化么?这当然也是。”

 

  这样的保护理念与鲁道夫·罗德里格斯不谋而合:“文化本身就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不仅盖拉盖查节是如此,整个瓦哈卡市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经营和保护的。历史中心区虽然是世界文化遗产,但当地居民并没有因为旅游商业开发搬到城外。本地的农贸市场距离游人如织的索卡洛广场只有两个街区。尽管是盖拉盖查节期间,但当地人仍像平常一样挑选便宜而新鲜的水果、蔬菜和面包。

 

  市场外,沿街的排档正出售热乎乎的玉米卷饼、莫莱酱鸡,这些既是游客的最爱,更是当地人日常的食谱。很难想象在一个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还能保存如此众多的日常生活。也正因此,英国《旅行杂志》将瓦哈卡列为世界十大文化遗产的首位。

 

  瓦哈卡州经济、文化和旅游部长何塞·索利亚对本报记者介绍,每年的盖拉盖查庆典,可以给瓦哈卡带来约2000万美元的收入,同时城市的知名度得以放大,也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

 

  瓦哈卡的理念,无疑获得了成功。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