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迷信理论难成器

  作为福建古玩收藏鉴定世家的第五代传人,施瑞代老人已经在深圳定居一年多了。几十年的收藏之路,让施瑞代对现在收藏风潮的火爆看得很淡,他认为,收藏是需要底蕴的,看着一些人把赝品当做珍品,觉得既无奈又伤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施瑞代从7岁就开始接受父亲严格的古玩鉴赏学习,像古瓷的尺寸、每个朝代的特点、画工的技法都是他当年的必修课。但施瑞代却说:“古玩鉴赏是一门很奇妙的学问,甄别古玩更需要多年的磨砺,绝不是按书本对照就能掌握的。”前一阵子,深圳的一个收藏者请施瑞代去看看他收藏的瓷器,当看到那些瓷器后,施瑞代很委婉地告诉那个收藏者,这些藏品很多都是“高仿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工艺性,却远远不能称其为古玩。这个收藏者很不服气,拿出资料来一边对照一边对施瑞代说:“你看看,和上面介绍的一模一样,怎么说是假的呢?”

  对此,施瑞代只能一笑而过,他发觉现在深圳很多收藏者都十分相信书上的资料,有些人的“理论水平”也很高,但仅有理论是不行的,作为藏家更需要眼力和实践的功夫。据施瑞代介绍,在与他接触过的深圳收藏者中,有些人甚至投入了几百万买来的却是一堆赝品,而花几千、几万买“教训”的人就更为普遍了。对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施瑞代认为,一些理论丰富、实践不足的“专家”往往会对身边的人产生误导,而真正懂得鉴赏的人太少了。
对专家意见不可盲从 施瑞代发现,深圳好多收藏者都对专家意见十分盲从,特别是一些刚进入收藏领域的人,甚至把自己购买收藏品决定权都交给所谓的“专家”。他说:“专家的意见可以听,但有一些藏家的做法却是不可取,尤其是那些有经济实力却对收藏并不很懂的人,他们往往在专家的建议下投重金,但这样的风险同样不小。”因为文物鉴定需要实际经验,知名度高、学问高并不代表鉴定能力就高,目前在鉴定业中确实有经验和学识兼具的专家,但这种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上,并不具有泛化和通吃的能力。

  对专家意见不可盲从 施瑞代发现,深圳好多收藏者都对专家意见十分盲从,特别是一些刚进入收藏领域的人,甚至把自己购买收藏品决定权都交给所谓的“专家”。他说:“专家的意见可以听,但有一些藏家的做法却是不可取,尤其是那些有经济实力却对收藏并不很懂的人,他们往往在专家的建议下投重金,但这样的风险同样不小。”因为文物鉴定需要实际经验,知名度高、学问高并不代表鉴定能力就高,目前在鉴定业中确实有经验和学识兼具的专家,但这种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上,并不具有泛化和通吃的能力。

收藏要有自己的见解
  由于收藏者对于目前的艺术品现状缺乏客观的认识,造成了许多收藏的误区。施瑞代分析说,现在许多藏家总是抱着能升值的看法进入收藏市场,认为现在市场上什么火,就收藏什么,而不去认真地挖掘以后有更大升值空间的“潜力股”。

  比如说,现在一提瓷器收藏,很多人就会想到名贵的“官窑”,施瑞代对此却有着他的理解,他说:“收藏也要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官窑’现在几乎很难在市面上能见到真品,但许多人却仍然一味地去寻找收集它,而对于‘民窑’却很少去关注它。我觉得不出5年,‘民窑’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就会出现大的变化,因为‘民窑’也是越来越少了,随着人们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像‘民窑’这类的藏品,它升值的空间也会渐渐显露出来。”

  施瑞代觉得,收藏品市场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红火的时候,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藏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进入艺术品行业的目的,切不可贪大求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小婷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