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令玩具——布老虎

       布老虎是在端午节期间流行的一种主要的节令玩具。早在先秦时期,老虎已经被引入了神话,《山海经》里说,度朔山上居住着两位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儡,他们镇守着万鬼出入之门,遇有“恶害之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老虎。以此,老虎在神话中就取得了重要地位。汉代,新年之际都把神荼、郁儡画在门上,同时也画上老虎。古人认为老虎属阳,“性食鬼魅”,把老虎画在明处可以把鬼吓跑,这种观念在群众心目中发生了重要作用。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雕塑等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均以老虎为重要题材。例如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就有“镇宅神虎”、“威震山林”等,有的还题有诗句:“老虎下山遍地游,百兽群中力称侯,不妨良民老百姓,单吃恶霸手足头。”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和福建泉州木版年画中还常见于老虎以身护卫聚宝盆的内容,画中题诗写道:“猛虎雄威借山林,哮吼如雷惊鬼神,始皇敕封山王兽,持守广镇聚宝盆。”又写道:“镇宅神虎多清静,当朝一品封兽王,不立深山合松林,持守金银聚宝盆。”在民间传统观念中,老虎不仅能驱鬼镇宅,还能保护财富。基于上述种种寓意,布老虎的诞生就不难理解了。

 

       按旧俗,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孩子们做布老虎,或是用雄黄在孩子的额头画虎脸、书“王”字。希望孩子们像虎一样勇敢、强壮、健康成长。


       端午布老虎的形式很多,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还有子母虎、枕头虎、套虎。制作布老虎的材料、色彩、纹饰及工艺方法都有许多变化。常见的布老虎是用棉布或丝绸缝制而成的,内部装填锯末或谷糠,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方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

 

       布老虎的造型以头大、眼大、嘴大、身小来突出布老虎勇猛威严的神态;同时,比例较大的虎头和五官又显示出天真和稚气,透露着像孩子一般的憨态。布老虎的作者多是农村妇女,尤以老年妇女居多,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虎那样勇敢强健,同时又希望老虎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担负起保护孩子健康和安全的责任。作者的创作动机决定了布老虎的形、神及性格特征,使每只布老虎都凝聚着大人对孩子的期望与祝福,因此布老虎才那么动人,那么惹人喜爱。

 

       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庙会期间、山东莒南县在春节期间、河北新城县在元宵节期间、河南浚县在“正月会”期间都有大量的布老虎在市场上供群众选购。这些商品性的布老虎具有相对稳定的艺术式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工艺特征,从造型、色彩、装饰方法上就可以看出各自的“艺术方言”。例如北京地区的传统布老虎,多用黄布的底料,花纹与五官都用黑、白、红各色缎料剪贴面成;山东莒南布老虎则用红、绿、褐各色染料将虎纹描绘成花卉纹样;陕西、山西多用平针、打子、拉锁、套针等各种针法刺绣纹样……这些节令性的布老虎与端午布虎一样,在民俗观念中具有驱邪、去病、压崇和祝福的寓意。


  老虎枕头与布老虎一样是种兼有玩具性质的民俗用具,虎枕有单头虎枕、双头虎枕和“耳枕”之分,既是儿童的卧具又是玩具。虎枕的来历,据高承在《事物纪原》中的考证源于西汉李广射虎故事。事见晋代葛洪《西京杂记》: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示服猛也。”


  李广射死老虎后砍下虎头当枕头,目的在于显示自己制服猛兽的功绩,此事遂被誉为“虎枕之始”。民间虎枕的作者未必知道这段西汉年间的故事,但其制作虎枕的命题也确实存在着与之相近的含意。布虎枕的造型比布老虎更为概括、简洁,舍去老虎的四腿与尾巴,腰背凹陷,以便枕卧。耳枕则制成趴平的虎形,于虎背中央挖透成穴,以便侧卧时放进耳朵,使小孩的耳朵不受压挤。


  值得注意的是,布老虎在节令之处的民俗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华北、东北等地自古流传着为新生婴儿“洗三”的习俗,古时称为“洗儿会”,以便在婴儿落生三天时由母系亲属携带红糖、鸡蛋、大米、年糕、母鸡等礼物看望新生儿,并为之洗浴。在礼品中,必有一只布老虎,这只布老虎即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玩具和珍贵的生日礼物。在孩子百日、周岁生日或两岁生日时,祖母、外祖母也常送只布老虎。送布老虎、做布老虎的习俗,至今仍在各地农村流传。

责任编辑:小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