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楼举办画家彭晓之师生作品展开幕

      彭晓之师生中国画展5月16日在桂林观古楼美术馆举行,此次彭晓之携门生潘宁、胡朝梅、伍泊森、曾翔宇、廖红刚、蒋铁林、梁连辉、吴金明、朱一峰等一同70余幅作品展出,作为观古楼文化机构力推的画家,开展首日就吸引了业内几百人的参与。

 

      画展开展当天作品八成被预订

 

      美术馆内,70余幅彭晓之师生作品中有50余幅被贴上了“已预订”标签。本来一场纯业内交流、免费参观的画展竟然引起了业内这么大的轰动。“此次展览目的在于业内交流,但应参观者要求,我们只得临时与画家协商。”主办方介绍,此次被预订的画作都在5000元/平尺上下,而扇面小品类为1万元/张,初步预订已达八成。

 

      许多青年实力派画家逐渐被市场认可

 

      “除了名气外,画家作品是否正统,是市场认可与否的直接因素。书画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更多有远见的收藏家开始关注年轻有潜力的画家”观古楼品牌创办人李志表示,购买者除看重一名画家的影响外,更多的在于画家本身的实力。李志称,传统书画作为投资品,相比瓷、玉等门类,其认知度是大众性的,笔墨功夫是否扎实、正统,买家再清楚不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彭晓之表示,很多画家都很容易陷入瓶颈,就是风格一旦固定了就没法改变,因为大家都觉得如果风格变了,别人就不相信那是自己的画了。一个优秀的画家应该是“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作画时下笔看似草草,实则规矩森严,一笔落下去,静、净、境都是平时自己修为的体现,其实就是风格。

 

      身处具有丰厚人文历史环境和有着优美景色甲天下的桂林,彭晓之每日读书、喝茶、临帖、习画,静静地品味着历史积淀下来的悠长意味,长达近30年的潜心习画使他对绘画以及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也使他的绘画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彭晓之表示,以后他仍将努力去学习、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在他的心里那才是艺术的根。

 

      人物名片:

 

      彭晓之  1970年生于广西桂林,自幼学习书法,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系,06-07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梅墨生工作室高研班,现为广西美协会员,桂林书协会员,桂林漓江画院山水创作部副主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级比赛及展览,有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报刊及文艺杂志。

 

      国画作品入选:

 

      1998首届“森林、水与人”美术作品展

      1999中国桂林*日本太田美术作品展

      2001建党八十周年桂林市青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铜奖

      2002广西“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展               银奖

      2002“桂林颂”美术作品大展                       银奖

      2002桂林市“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展             银奖

      2003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优秀作品邀请展

      2003“椰城之夏”第二届中国画作品邀请展(海口)

      2003第二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风景画作品展(南宁)

      2004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五周年广西美术作品展(南宁)

      2005中国画四人展

      2006第十届中日桂林书画联合展

      2007中国国家画院院展(北京)

      2007第五届桂林山水大赛             昊龙奖

      2008全国首届中国画双年展

      2009“漓水流韵”桂林名家六人深圳展(深圳)

      2010首届桂林青年名家成就展

      2010桂林写生作品展

      2010年6月第四界桂林读书月“书想溢桂林”美术书法 作品展

      2011浏阳河画院迎春书画作品展(长沙)

      2011墨韵华章 中国国家画院梅墨生工作室师生作品展(邯郸)

      2011桂林优秀青年画家中国画作品展

      2011桂林优秀青年画家中国画作品展(深圳)

      2011桂林美术书法精品展(桂林,南宁)

      2011水墨新宋庄(北京)

      2012中国学院在线—又见家山(扬州)

      2012南北水墨(第三回)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3广西美术馆开馆美术书法首展

      2014漓江青年画作品展

      2014漓水墨缘---桂林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精品展

      2014物象心语---全国中青年国画家小品展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