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楼”首席漆艺家谈漆器的传承与发展
(一)天然性胎体漆器的定义
我在研究广西本土以及各地的柚皮胎漆器,葫芦胎漆器,天然瘤木漆器,天然灵芝漆器,椰壳胎漆器,竹根胎漆器,牛角胎漆器,骨(贝壳)胎漆器等胎体结构为自然形态的漆器的过程中,发现以上胎体的漆器都有一个或数个共性,在工艺\形态和审美上可以进行归纳,为了使这类天然性胎体的漆器能更顺利地发展,提出一个明确的产品定位方向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生产制作实践中,我针对上述品种提出了天然胎漆器的概括性称谓;这类天然性胎体的漆器也可以准确一点地描述为:“直接以天然动植物的根茎,枝干,果实种皮及外壳,树皮,硬叶以及真菌或动物性材料等非人为编织构建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天然造型的胎体作为施漆主体的漆器;而且在使用漆进行局部或整体的髹涂及打磨工艺后,尚且保留有天然动植物局部的外貌造型特征的漆器。”
(二)古代天然胎漆器的历史·传承及发展
古代天然胎漆器的实例,在广西常见有柚皮胎漆器,葫芦胎漆器,乃至天然瘤木漆器,天然灵芝漆器,椰壳胎漆器,竹根胎漆器等,在广西各地博物馆常见这类漆器的收藏,江沪地区也常见,而北方地区少见。在历史时期上,较早可以见到明代的,其余年代大部分以清代及民国为主。
古代天然胎漆器的制作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实用为主,主要是酒水容器,工艺上简单务实,一般髹涂生漆一层至数层,主要是防腐防潮。制作胎体简单便捷,由于工艺简单易行,传承上也较容易,一些天然胎漆器至今广西各地还有民间手艺人会制作,例如柚皮胎漆器,竹胎,葫芦胎漆器等至今还有人做,分布在山区地带产野生漆树的地方,基本是生活用品,以酒水容器为主。制作上也很有特色,例如柚皮胎漆器,每年6月份制作,我曾探访桂林阳朔的一位唐姓老人,他制作柚皮胎漆器很讲究时机,一般采集青柚子,在柚皮还细嫩有弹性的时候采摘,(这个很关键,柚皮老了再采集成器后反而容易脆坏),然后不断用手反复揉搓青果变软,最后开口整体取出果肉,然后填充锯末,捆扎晾干数天后涂生漆使用,制成后经久耐用,此法制作的漆器有一两百年历史的物件常见,仅举此例,可见天然胎体漆器在广西的流传甚广。
另一类以文房水盂,笔搁,镇纸等,广西也见有,但以江南较多,苏州和上海的博物馆都有收藏,如灵芝水盂,竹节笔具等等,制作上一般是掏空天然物,然后直接在内膛涂漆或刮灰后涂漆,主要是单色或双色漆器,一般以朱,黑两色为主,基本是数层髹涂大漆,内壁可见打磨痕迹,制作注重气韵,风格以文人线路为主,大都文气郁郁,耐人寻味。但这一类漆器如今民间也罕有制作,近乎断代。又及,近来荷兰展示的肉身佛像,我认为本质上也属于天然胎漆器范畴,这类漆像在福建多见;在肉身上进行裹麻,刮灰,然后髹漆,因此学界也有人认为属于脱胎夹苎工艺,但严格来讲,脱胎漆器的本义上应该是有构型主体脱出,仅保留苎麻层和刮灰髹漆层,假如原生性主体还保存在漆器内部,我觉得就不能说是脱胎佛像了,应属于天然胎佛像,天然性胎体的存留与否,是辨别的关键因素;当然以上观点还还待方家证之。天然胎漆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所载:"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这段历史看起来不免让人毛骨悚然,但漆器的历史就是如此的,历史上著名的髹漆头颅非止智伯,月氏单于之头也曾如此遭遇,《汉书.西域传上》:“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三)当代天然胎漆器的发展
由于技艺断代及市场萎缩,当代天然性胎体漆器大多谈不上规模化制作了,偶见艺术个体用在作品上,比较零星。福建,台湾,北京等地都有艺术个体进行创作,各届展览也偶尔见到类似作品,经调查广西的传统手艺人,也已经多年不制作此类漆器,虽然可以口述流程,但失传的岌岌可危之态,只是时间性问题了。国内最集中的天然胎制作团体主要是桂林观古楼艺术村,制作团队有七八十人,目前我们是国内较大的漆艺群体。观古楼大部分作品以天然性胎体漆器制作为主。胎体材料以竹根,葫芦,灵芝,贝壳等天然性材料,制作周期一般一到三年。制作天然胎漆器,除了要继承使用传统工艺,也要深入研究天然胎体的物理缺点,并制订合理的施漆打磨工艺,才能完成制作。与古代天然胎漆器不同的是,桂林的现代天然胎漆器在工艺上进行了很多改良,除了实用价值,审美要求也更高,胎体制作也更趋于轻薄精致,而且髹漆层数也更为繁复,打磨工艺更加成熟细腻。以观古楼漆器为例,竹根胎漆器的器壁往往厚度只有一毫米,髹漆完成后的厚度也只有两毫米,制作使用水磨工艺后,作品轻巧精滑,视觉效果斑斓多变。由于追求轻薄,所以我们在天然性胎体上基本不进行刮灰,以便让漆器更加轻巧,同时在髹漆过程中布置警戒色层,打磨到警戒色层就停止深入,这样及避免了打磨过程中磨出瓦灰不美观的缺点,最后整体效果更加精美。
另外,观古楼漆器采用全器打磨,而且除接近胎体的一层使用生漆之后,其余全程使用精制大漆髹涂,内外涂层达到数十层。打磨要求也更为严格,由于是在天然胎的凸凹面上进行打磨,所以除了完全圆形的胎体可以间接辅以旋转设备,基本上要求全程手工,比较耗工时。但这样处理作品质量很好,一是避免磨露胎,使水分无从破坏胎体,二是色层打磨可以控制,加上形态变化丰富多彩,细滑光洁,故而极为坚固耐久。植物性胎体由于容易受到水分及潮湿气候的影响,理论上胎体越轻薄,吸水变形系数就越低,所以这类漆器可以在使用中反复接受沸水浇淋,轻薄坚固,较有特色。在造型和色层布置上,由于天然性胎体的多变,所以造型和漆层变化非常丰富,不会审美疲劳,自然性的胎体也适合把玩,越用越亮,深受市场喜爱。
中国是东方最古老的国度,东方文化的三大绝技,陶瓷,漆器,丝绸,在中国源远流长。古代绝学的继承,和工艺改良是分不开的,否则就会由于各种原因受到社会的遗弃,广西自然性胎体漆器的发展,虽然尚属起步阶段,但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有突破,与日本漆器及各个流派的漆器不同;广西天然胎漆器克服了胎体变形,造型单一等问题,从单纯审美走入生活,有适用的基础,从长远看符合了工艺发展之道,未来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观古楼首席漆艺家王伯杨近影
王伯杨,青年漆艺艺术家, 观古楼首席漆艺家。1977年出生,祖籍广西合浦。王伯杨作品崇尚自然,并在自然主义和复古主义之的道路上寻找二者交点。其作品古意盎然而不流于秾丽,自然纯朴而不流于呆板,表现出清朗疏简,磊落不羁的文人情怀。作品多发表于国内权威艺术品收藏类杂志《收藏》《收藏界》《艺术市场》。近年来作品频频亮相各大拍卖公司,广受国内外收藏界好评,被一些高端藏家争相收藏。
艺术简陈:漆艺在中国有七千年的历史,与烧制瓷器和丝绸纺织共同成为中国三大传统手工艺。在中国,坚持用生漆这种天然树脂进行创作的人非常稀少,原因也许是作品周期太漫长了。
王伯杨生于中国广西省,他的作品安静,古意,自然,他认为美最好是不假思索的倾诉,美最好是协调中的闪耀,就像凌晨的星;作品以天然胎漆器为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