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视界,看见无远弗届的科技之美

      有没有试想过半导体光源、盐与冰的热力学反应、合成生物学、试管蛋白质细胞与菌类孢子的培养、木虫蚀木的「天然交响乐」、西洋镜里的沙尘暴……等,这些应只有科学家会使用的专有名词,或仅会出现在科学相关书籍中的用语,都可能化身为艺术作品而且被观赏?于日前落幕的荷兰电子科技艺术节 DEAF(Dutch Electronic Art Festival),将焦点落在大自然的力量,以艺术关注无生物的存在与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供人类对无生物思考的新思维。
 
      2012荷兰电子科技艺术节—The Power of Things

      荷兰电子科技艺术节 DEAF 领先搭起了艺术与科技的桥梁,由鹿特丹的当代艺术与媒体科技实验中心 V2_ 所主导(以V2_本身的介绍说法,它是「易变媒体中心」(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有着多样、不可预知的可能性),自 80 年代中期便开始发展,如今已迈向了第 30 个年头;DEAF 比起其它当代艺术中心,拥有宏观且超越的视野,它以全新批判的角度来正视当前社会与文化问题,具体说来,像是关注无生物(nonliving matter)在各个层面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或如食物直接而正面影响着人类的身心、科技建构着人类的社群关系、天气冲击着人类日常生活节奏……,这些由无生物所形成的巨大因果力量(power of things),是不容人类忽视的,而这样的认知不仅提供人类对许多现象的崭新洞察力,也改变了原先「全然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

      在这个前提下,艺术是无生物发挥最大效能的擅场(如每位艺术家所熟知的,艺术作品的成果有很大一部份取决于所选用的媒材),如果说当科学实验站在主导性地位,一步步解答了无生物的成份与属性,艺术则具体开拓了无生物的「作为」( 无生物的力量在艺术作品中被突显进而具体触知),因而无生物似是被动而无伤的存在,也能够关键性地反馈提供人类之于社会议题、政治事务或环境问题的新思维。

      因此,2012 DEAF 策划的主题展中,不论是运用了直接呈现使观众易明了的方式,或以挑战创新的方法来诠释无生物的表达型式,皆有许多冲击着我们对于无生物看法的作品。

      看见大自然的力量之美

      首先我们可以从展场中看到 Jessica de Boer 的作品《Sealed》, Jessica de Boer 异想天开地自比利时运来 1000 公斤重的冰层,在冰层中心点加入自西西里岛盐矿提炼的 10 公斤盐晶,当冰层渐渐融化并与盐融合一起,此时盐与冰产生的热力学反应将创发出两造的新平衡点,并在持续不断的反应过程中,靠着大自然的力量,斧凿出奇妙的艺术创作;观展者需穿上艺术家预先准备的棉被衣与雪靴进入冰库内观赏,每日的热力学反应,将带给作品无穷尽的变化,与日不同。

      而在丹麦出生的知名冰岛建筑艺术家 Olafur Eliasson 则是善于运用自然现象—包括水、风、光影、温度等作为调色盘颜料的「行云流水」艺术家,如他在 2008 年夏天推出的公共艺术作品,壮观地横越纽约港的四座巨型瀑布、2003 年于 Tate Modern 置入的「天气专案」 (The Weather Project),以镜子、伦敦薄雾及 200 盏黄灯组成高挂的硕大太阳,吸引了超过 200 万人次的参观者来访。Eliasson 在 2012 DEAF 的作品(下图)可说是小而美,依循往例,参观者亦是他作品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在一片水波与光影的游戏中,观展者经过时将造成波纹上的倒影,此时观展者势必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以及自己成为了作品的一部份;换句话说,Eliasson 期望能透过作品唤起参观者的感知、记忆、回响与积极解读,在万事万物都处于变迁、快速演进的当口,这样的互动艺术作品是更广泛地被接受,而对于互动艺术作品的了解,也将渐渐地自科技面迈向社会、文化与政治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Olafur Eliasson的作品中,观众可以在水波与光影的互动中,感受到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Photo credit:DEAF)

      从生物学展开的思考

      这届 DEAF 的策展重点便是从无生物角度来呈现艺术与科技的表现,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位创作者看到其成果。2010年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即大放异彩的加拿大建筑师 Philip Beesley 善于用有数字接收组件的透明压克力建构成一整片的压克力森林,缓慢而富含逻辑性地对周遭环境作反应,彷佛和天然的活物一般。Beesley 本次展出的作品《Protocell  Field》(下图)(Protocell意指第一个有生命的细胞)延续先前作品的精神,前作名称《The Hylozoic Series》里的 Hylozoic╱Hylozoism 指的是万物有生论,超越了传统美术学校主体╱受体、有机╱无机或静止╱动态的二元论思维模式,预告着下一个世代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也许合成生物学与交互式科技将在 21 世纪的地景设计美学上,占有绝对一席之地。

      Tuur van Balen 则确实结合了科技与设计的力量,带给当代现实生活富含政治意涵的反思,作品《Pigeon D’or》建议将鸽子作为都市生活里合成生物学的实验平台,计划发展出被视为「会飞的过街老鼠」(flying rats)的鸽群自动滤净循环系统,Balen 硏发出一种新型细菌,可制成对鸽子肠道消化有益的饲料(犹如益生菌之于人体),可使鸽子排放的粪便转化成去垢剂,显然此一「人为生物学」将带来伦理、政治、实用价值、艺术美学上的拉扯与辩论, 在此计划中,都市也可被视为一个广阔而异常复杂的新陈代谢空间,人类(包括生物科技学家)充其量仅能算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碎片而已,受制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态环境影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压克力建构出的森林,透过数字接收组件,彷佛具有生命般的动作着。(Photo credit:DEAF)

      科技与自然合奏的交响乐
 
      另外,展中也有几件与声音有关的作品,如马斯垂克出身的荷兰作曲家与剧场设计师 Dick Raaymakers 则是以声音作为创作媒材,作品《Ideophones》使扩音器「自由发声」,而不再只是传达声音的媒介工具而已,Raaymakers 在每个扩音器上装置着反复来回的制音铁珠,创造出彷若千军万马的节奏跳动,让观展着确切地感受到声音所创发并释放出的绝对能量,不可小觑而又难以预测。

      Zimoun 的作品《Woodworms, Microphone, Sound System》则是如题同步记录着木虫蚀木的进食声音,观展者乍看之下只发现一片锁在玻璃箱里平躺的木头,玻璃箱外标示着「勿触!请勿打扰木虫」(Don’t touch! Don’t disturb the woodworms.),一戴上耳机才发觉木虫不为人知挖凿地道的「天然交响乐」,作品的温度、湿度与其它环境因素将影响着「作品成果」,Zimoun 擅长使用简易、机能性的元素来表达艺术作品, 在这一片天然的冥想声里,Zimoun 的极简作品却意外地富含着情感的深度。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终究仍是关乎着人类的一心一念,也许科技最大的作用在于让人类认识自己的渺小,而透过艺术让人类更为深刻幽微地感受这一切。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