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珠宝展公然售假 琥珀竟是塑料的
2015-04-22 09:20:37 来源:北京商报 已浏览次
开栏的话:近年来,随着大众收藏热情的高涨,各种艺术博览会和展销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这却让别有用心者打起了歪主意。以次充好或假冒伪劣的珠宝玉石、琥珀蜜蜡等在各大展销会上屡禁不止,究其根源,在于行业协会的监管出现缺位,展会主办方在招商时把关不严,一些“四处打游击”的参展商缺乏职业道德所致。针对艺术展会中出现的这些乱象,从本期起,北京商报典藏周刊将开启艺术展会系列调查,来剖析这一行业背后的那些事儿。
艺术展会有多火
艺术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仍不明朗,但大大小小的艺博会、展销会却是层出不穷。对于经营商户而言,“守株待兔”式的经营模式已经很难维持生存,他们需要展会提供巨大人气来实现集中销售,这也更大程度地刺激了艺术展会市场的勃发。
为了招商顺利,几乎所有的艺术展会都会以“国际”、“中国”等旗号来招商,展会名称大同小异,相似难辨。虽然其中不乏好的艺术展会,但从展厅布置的水准到参展商的层次,不少都有“扯大旗作虎皮”之嫌,难道拉几个东南亚的展商就算是国际化了?对此,很多参展商也是一肚子苦水。“招商门槛太低,参展商鱼龙混杂。另外,主办方在专业藏家和买家邀请方面力度不够,进场的观众真的只是观众,出手购买的太少了。”
在艺术展会的表面繁荣之下,参展商的销售业绩却是一再缩水。首先,日益增加的展会造成消费者的严重分流;其次,展会盲目上马,品质和层次难以保证,而且同质化现象突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恶性循环出现的呢?
中国珠宝鉴定师、潘家园旧货市场总经理师俊超表示,“就北京来说,各大展览馆几乎每天都有展销会,看起来非常火爆。但展会多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主办方在招商时的审核以及展会期间的管理都很难跟上”。不少展会主办方关注的只是场地费,对于品牌和专业的运作并不关心,即使坏了名声,大不了换个名字重回市场。
塑料也能冒充琥珀?
很多艺术展会中都不乏浑水摸鱼之徒,他们往往“忽悠”消费者购买那些以次充好甚至是假冒伪劣的商品。由于展会时间比较短,等消费者发现问题展商早已人去楼空,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了经济损失,也扰乱了展会市场的经营环境。
经营琥珀生意多年的宋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4月10日-13日在老国展举办的2015中国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上,有一家参展商公然售卖以塑料冒充的琥珀。在北京商报记者实地走访时发现,这家参展商挂有“台湾玲珑珠宝、台湾凤凰珠宝”的标识,展位位于展览会1号厅的显眼位置。据参展商介绍,“这是罗马尼亚琥珀,每克大概100元左右,都有纽约宝石鉴定所出具的鉴定证书”。
“市场造假大多是通过优化、烤色来假冒琥珀,比如琥珀粉末压制或者柯巴树脂,但这种纯粹就是塑料,性质太恶劣了。”宋先生对此有些气愤。
师俊超也表达了相同见解,这些均为塑料制品。用琥珀粉末重融压制的可以看到暗红色的丝状物或者密集的气泡、流动性构造等,还有一定价值。柯巴树脂跟蜜蜡很像,只是石化年份不够,但价值远远低于琥珀,肉眼很难区分。但塑料假琥珀的颜色发死、发假,基本没有什么价值,资深人士凭直觉就能辨别真伪。
这些所谓的“琥珀”颜色鲜艳得实在不正常,而且查询不到这一来自台湾的“纽约宝石鉴定所”相关信息。在师俊超看来,“目前展会的假货泛滥与主办方的管理不当有关,有的主办方只想把展会做大,但由于自身管理不足、人员配置出现严重短缺也为售卖假货的商户提供可乘之机”。
规范经营有多远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距离这家“琥珀”展位不远处就是鉴定柜台,而且在1号厅门外还立着一块写有“现场假货一律没收,拼摊及转让展位一律取消参展资格”的大牌子,但显然,这一温馨提示成了摆设。
对此,宋先生表示,“这就是做给消费者看的,主办方不懂真假,也不管展商具体卖的是什么,他们只管招商收取摊位费”。除此之外,师俊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审批制度上存在漏洞。“目前不只是社会组织可以办展会,甚至有的个人就可以办展会,审批流程很容易,这反映出展会审批制度的不完善。”
与这家“琥珀”展商交谈得知,他们并没有实体店面,只是通过频繁参加各种展会来实现销售。试想如果消费者购买了这类假冒货品,维权的难度可想而知。师俊超表示,“虽然很多展会打出‘假一赔十’的幌子,但基本都能看到假货,主办方根本就没有能力去鉴定。同时,消费者维权是很麻烦的,尤其是那些打游击的商户,维权难度更大”。
对于艺术展会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行业标准和市场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出现缺项。另一方面,消费者之所以频频上当,也有贪图便宜的心理作祟。对此,师俊超给出了他的建议。首先,在展会上购买东西不要想着捡漏;其次,价格太便宜可能就存在猫腻。一定要货比三家,当价格与平均市场价不符的时候,多半都是有问题的;再次,买时不要听“故事”,也要谨防那些伪消费者。另外,买了珠宝玉石、琥珀蜜蜡这一类容易造假的东西后,一定要及时就近找专业鉴定机构去做复检,卖家提供的证书未必可信。最后,尽量核实商家信息,一旦买到假货,对挽回损失很有帮助。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