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艺术创作背后的人文情怀

真正理解一个艺术家要从了解他的思考过程去理解,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风格或者说是特点实际上都是创作者思想的折射,是作品赋予了艺术家身处的物质世界以精神的归宿,让人们感受到思想迸发背后的美学意义。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朱悦嘉)真正理解一个艺术家要从了解他的思考过程去理解,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风格或者说是特点实际上都是创作者思想的折射,是作品赋予了艺术家身处的物质世界以精神的归宿,让人们感受到思想迸发背后的美学意义。

      2012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玻璃博物馆首任馆长、著名玻璃艺术家庄小蔚的作品《祭》在北京中国红十字会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晚宴上以60万元人民币拍出,这是中国玻璃艺术的最高成交价,同时也是中国玻璃艺术家对中国慈善事业的一次荣誉贡献。

      在中国文物网记者对庄小蔚教授的专访中,艺术家给创作于2008年的《祭》这样的诠释:“当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超越了我们的即时经验时,启示或许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为常见。就其性质而言,《祭》并不容易用言语加以表达,一旦表达,也必然保留着美学赞叹的性质,它不断地刺激人们探索进一步的意义,并且以一种我们可以分享的方式来加以确认。在这件表现性的作品中,正是这种确认打动了我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庄小蔚 玻璃艺术作品《祭》

     《祭》采用玻璃铸造工艺,工艺复杂,做工考究,造型大气富现代感,寓意深刻。黄羊头骨装饰品在藏区为传统辟邪宝物,象征着好运和财富,又象征着正义、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带来好运。作品利用玻璃独特的表现、成型特点,惟妙惟肖地塑造出羊骨的质地和形态。成型后,经磨砂后期处理,使玻璃表面蒙上薄薄一层雾,作者意在先遮掩住玻璃晶莹的光芒,再让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感动娓娓道来,使观者能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庄小蔚 玻璃艺术作品《四个面的方锥体》

     《四个面的方锥体》:创作的空间是自然存在的,简单而丰富。它既联系着时间也联系着空间,充满自由。当我们的视线在赋予诗意的玻璃作品上悄然停留时,我们能感受到它的每一个面都拥有无庸置疑的独特性和艺术深度,光线在作品内部折射和反射,轻松而迷人,当它像潮水似地弥漫时,作品的空间与实体、斜面与平面奇妙地交错在一起,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地表达着作者的情感和精神。

      光,是指一种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它既是波长又是粒子。玻璃通过光才被人们的视觉所感知。如果我们从艺术品本身的角度去审视作品:光造成了一种丰富的层次,使玻璃产生了一种令人惊叹的起伏与颤抖,造成了一种在现实和想象之间相遇时的那种审慎而又具有魔力的幻觉。它提供了一种即时的美学体验,一种玻璃特有的美学语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庄小蔚 玻璃艺术作品《阿尔卑斯山的冬天》

     《阿尔卑斯山的冬天》:由于它所蕴涵¬的潜力使它叙述诗意的方式变得很有说服力。作品描述的是法国阿尔卑斯山冬季的风景:寒冷的、略带浅灰色的天空,冰冷的水汽悬浮在清新而透明的空气之中,一个由热熔玻璃铸造的精致而凝练的形象,如同医学事实般地被发现了。

  面对作品,我们会感到一种摄人心魄的神秘之美,一种天机将泄的骚动。在这里,玻璃铸造了一个文学的想象,一种诗意的抒情。它不是基于理智的选择,而是基于从观察中的提炼;表现的是对象特征的真实——整体的透明性以及物质的重量感——这些视觉特色,无法用言词来形容,是材料固有的真实构成了作品。

责任编辑:缪斯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