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艺术融汇贯通的书法名家——郗厚露书法作品鉴赏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历朝历代涌现出的书法艺术大师不胜枚举,如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宋代的黄庭坚、苏轼,明朝的唐伯虎,清朝的邓石如等等。真正的艺术不仅不会随时空的变换而稍有褪色,反而因其从内向外散发出的思想文化底蕴,异彩独放。郗之先生就是一位兼各大名家之长、将儒释道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巧妙融合于书法艺术之中的中国新生代书法艺术大家,深谙易学书法之精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郗之,又名郗厚露,号了悟居士,山东新泰人,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自幼苦练书法艺术,孜孜不倦的钻研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邮政、新华社、商务部特邀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书法教师,现任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终身艺术顾问。郗之先生浸润临贴数十年,经功力深厚,对颜欧王苏等书法名家的字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善长行隶草篆,书法风格儒雅脱尘,立意新颖,自成一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欣赏郗之先生的书法,不仅要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较高的造诣,而且还要对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郗之先生、清逸、蕴藉、浑朴、平和、简静,是他多年来砚边探索的艺术风格。“清逸”是他艺术审美的基本倾向。清逸赢得自然、平和、古雅、高踔、简静的书卷气息。平中求奇,风韵天成。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和升华,同时也同样覆载着现代的人文精神。


      郗之先生的草书颇具“书圣”神韵,同时又具有自然流畅的特点,刻意追求的是古人“屋漏痕” 、“锥画沙”道法自然的书法之道,笔势婉转灵动、遒劲流畅,结构上的变化干净简捷,从容不迫,形神兼备,混然天成;他的隶书舒展活泼,俊秀柔美,将儒家的以柔克刚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郗之先生的篆书以“尚婉而通”为标准,简约大方,庄重沉稳。线条匀净修长,韵律鲜明;笔法苍劲挺拔,朴素有力;安排错落有致,首尾贯通。将简朴融入华美,力求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复古空灵,和谐静谧,以峭激蕴纤余,以倔强寓款婉,真正达到了释文化“知”与“觉”的高度。


      郗之先生的行书如行云流水,亦草亦楷。字里行间收放自如,疏密得体;断接顾盼,丝连默契;行而有定,草出于章。行有行的资势,草有草的面貌,余势不衰,回意飘忽。看过之人莫不惊叹。


      郗之先生的书法朴素有力,庄重沉稳,不做过多的修饰渲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真正达到了释文化“知”与“觉”的高度。郗之之文字,点画线条表现力甚巨,美之特质若出其中,韵之鲜明若出其里,研习数十年,仍笔耕不辍,功力日深。郗之竭力避免书写的思维定势,每一笔书法在何情何景之中皆有自己的性格与“脾气”。


    书法艺术应当有生命兼活力和外在表象,通过间架的乖张,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创造出行游若惊龙的艺术效果。郗厚露作品中荡漾的每一笔都是有个性创造的,其作品融会贯通,品味高古,醇雅灵透,皆为妙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郗厚露(郗之)书法作品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郗之先生说“一个人格鄙俗、思想平庸、境界狭隘的人断不能在书法上有高深造诣。总之,不管是自然之法,还是文化底蕴,或者是书者的道德品行等等对于书法的创作都有着关键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字如其人’的道理。”郗之先生对人对字的正能量感悟,是其能够立足于当代中国书法大师之林的基础。易与心合,意由心生,诉诸笔端,于是郗先生创造出了“乾坤一元,阴阳相倚,德道同形,数理比翼”的易字文化经典。


  一言未尽,一笔难挥。郗先生的作品的确达到了一字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笔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境界。内涵丰富,动静相宜,是国内少有的传统文化、文字作品修为两臻佳境的当代书法艺术名家。其传世的作品倍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极具珍藏价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郗厚露(郗之)书法作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郗厚露(郗之)书法作品

 

      郗之先生的书法作品刚柔并济,动静相因,柔美中蕴含着遒劲,潇洒中展示着挺拔,在用笔上充分利用毛笔的圆润和弹性,善于用墨,显示出或润或燥,亦刚亦柔,顺其天成。在继承古代书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手法,充分体现了先生独特的审美观点。通观察之下,尤觉神采飞扬,逸趣横生,旋律、节奏都把握的十分和谐,具有非常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不是仅有的笔墨功夫就可以达到的,网博采众派之长,立自己之异,并逐渐形成和完善自家的理论和风格而自成体系,再接再厉,为推动中国书法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李向东)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