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的颜色——读著名油画家张万东的画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
即使不是反色彩的,也应该是单色或者朴素的描绘才可称之为素描。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素描的定义只能定义画家张万东的外在形象。也就是说,在万紫千红的世界里,张万东已经朴素到了只能称之为“素描”的境地——他随便一站就是一张很不错的素描作品。然而,这只是表象——生活的表象、自然的表象。一旦我们触及视阈、灵魂以及生活的深处时,作为素描的作品的张万东顷刻间便有了绚丽而又深沉的色彩。绚丽却又深沉,便免不了梦幻、传奇以及遥远的想象。于是,我们看到了画家的所谓黑红、蓝红、黄红作品系列。
在黑、蓝、黄三种颜色之外,贯穿三个系列的是“红”色。
我们知道,红色是一种饱和度和纯度最高的颜色。在我们的语码中,它具备吉祥、喜庆等象征意义。由于高纯度、高饱和度,红色是视觉能量中极易引爆的色彩;又由于其吉庆的象征语义,红色又温暖或搅拌着张万东的黑、蓝、黄系列,并由此形成了画面张力。而张力又从另一维度反证了万东作品中的梦幻、传奇以及遥远的想象。
如果说梦幻、传奇甚至想象的色彩在其尚属写实的作品,比如《先行者》中还略嫌单调、浅白甚至公式化的话,那么,他的其他作品,也就是万东自己说的黑、蓝、黄系列,则从感受的世界走向构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想到地域上的西北甚至西部文化精神,也可以想到你经历或不曾经历的梦幻与传奇。在坚定而又有力的笔触中,所有的形象,包括故事情节都被虚化。这种虚化的结果是素描,曾经扎实的素描有了画家想象的色彩。我们所谓的或说我们所熟悉的素描土行孙般地遁去。随着它的遁去,素描也由绘画的一种基础能力转化为一种高层的艺术创作。
但仅仅如此,张万东的作品亦没有多少值得我们考耀的地方。我所关注的是,张万东所作的视觉心理的转换。他的这种转换来自于对“看”这个动词的理解。在万东的作品前,你要完成的动作不是“看”,而是“察看”。“看”是一种自然作用,“察看”是一种心理作用。如果你想走马观花式地观看他的作品,不是不可以,却很难深入到其作品内部,只有细细察看,你才能透过他狂放的笔触、单纯却又绝不羁绊的色彩去探询生活的饱满以及生活的热烈。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朴素的“看”才能转化为审美意义上的“察看”。唯其如此,万东的作品很少让你彻底看清生活的某个细节,比如罗中立《父亲》额头上的汗珠,耳朵上夹的笔,它只让你察看生命的纯度以及生活的热度,并因此而有所感染和鼓舞。
在万东给我的个人简历中,我读到他的这样一段话:“我最初画的油画倾向客观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的认知。我觉得与过去比较起来,我现在的画更专业更主观。生活当中有很多打动我的东西——我看到阳光下人物劳作的场景如弯腰曲背、互相交错,还有远处的树木林立,前面的房屋冒着炊烟。还有在烈日下晒得黝黑的肤色浑厚有力。这些都能在心灵上深深地打动我,此时的我有种强烈的感觉去表现它、写实它。在画面上一个人物的神态、强烈的色彩甚至包括那种有味道的弯曲的手我都要精益求精,因为这是我当时对他们的感受。随着我对绘画的理解,认知能力不断的提高,在我的画里面开始出现变化,使我对绘画又有一个更高的理解和追求。”
万东所说的“更高的理解和追求”是否已经达到?可以说“到”,也可以说“没到”。说“到”,是因为他现在作品较之他以前的作品,的确抵达了一个可堪欣慰的高度;说“没到”,是因为他的作品虽然有了大师的气象,比如毕加索,德·库宁等人的气质或元素,但依旧有些概念化,他的作品也因为概念化的影子而减弱了其作品中梦幻与传奇的色彩。这就使得目前的万东及其作品很像大师却终究不是大师。当然,我也因此欣慰。因为,只有这样,万东才是我生活中一个触手可及的好画家,否则,我就只能仰望星空了。
库尔贝说,他只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万东却在“看”这个动作中,又多用了些时间去“察看”。他画他所“察看”的,也“察看”他自己的画,察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与欠缺。于是,万东也像其他画家那样办展览、卖画,但还更希望通过这些来“察看”自己的作品。在这里,在画面热烈的色彩之外,万东重新回到素描,他本人也因之有了一件简洁的素描作品——安静而又单纯。
一个画家的质量取决于他对前人绘画经验所掌握的数量。万东究竟研究、储藏了多少前辈画家的艺术经验,我不清楚,更不可能一一道来,但是,德·库宁、贾科梅蒂肯定影响了他现在的创作。他们的影响使得万东的作品在陕西乃至国内画坛有了自己的形象——一直品尝命运的盐。
“品尝命运的盐”不是我的创造,而是来自诗人扶桑的一首名为《雨品尝我》的小诗。诗文如下:
雨品尝我
一滴,一滴
少女的我
青年的我。渐渐
成形的中年
(一个空空的蚕茧)——
它品尝
我命运的盐
因了这份品尝,万东由单纯而丰富,由肤浅而深刻。无论黑、蓝、还是黄,在那红色的底盘里,所谓素描有了自己的花衣。有了花衣的素描当然也因此有了自己的生命与颜色——鲜活。
责任编辑:八宝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