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蜀山嘉陵魂——记著名山水画家向中林先生

  一说到蜀,人们立刻会想到三国时代的蜀国,其实更久远的蜀国比之要早上千百年,相传古蜀国最早的首领名蚕丛。李白《蜀道难》中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然而,一讲到蜀,人们都会联想到蜀中山水,正像白居易《长恨歌》唱的:“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如今,或可这样改易一下:“蜀江水碧蜀山清,画家朝朝暮暮情。”在天津,有一位钟情醉心蜀山蜀水的画家,几十年来初衷不改,矢志不渝地描画蜀中山水,真可谓千回百转志不改,画出蜀山嘉陵魂。

 

  他就是被人誉为首创“蜀山嘉陵派”的著名山水画家向中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著名山水画家向中林向中林出生的四川昭化北有秦岭,南有嘉陵,东有巴山,西有剑门,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那雄浑的大山,那奔腾的江水,那喷薄的日出,那如镜的皓月,这一切一切融进他的血液中,以至于十数年的军旅生活,几十年的北方城市生活,都没能抹去这段记忆,都未能转移走蜀山蜀水情结,于是他的画笔始终在这里挥洒,更在这里探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中林是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敬仰先贤吴道子和李思训,这两位唐朝被列为“神品”的画家最早画巴山蜀水。《唐朝名画录》记载唐玄宗命李思训、吴道子绘嘉陵江山水于大同殿。李思训着色山水金碧辉煌,画工精细,数月方成;而吴道子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两人风格浑然不同,向中林皆取其妙。七十年代起,他南学陆俨少、北学孙克刚,师法自然,潜心创作,在这条艺术之路探寻到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四川的山峦高大伟岸,裸露的山石千百年来形成岁月的沧桑,尤其日出日落,夏绿冬雪给山水形成的变化,正是山水的神魂所在。向中林,一改传统石青石绿的山色主调,大胆地将紫红、藤黄等艳丽的颜色排铺在山色中,立刻显现了太阳带给大自然的色彩,读到大山四季,读到晨曦和斜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中林画中山必有水,水上必有云雾的缭绕。山,亘古不变的恒定;云,瞬息万变的灵动;水,奔腾不息的涌动。形成一个激荡人心、动人心魄的画面。还有一种点睛之笔,那就是桅船。在深邃的峡谷中,在宽阔的江面上,向中林那桅杆竖立的小船,寥寥几笔似画龙之点睛,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更使画面的空间扩展开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向中林的山水画,场面宏大,厚重灵动,光和色的运用达到了一种艺术高度。画多为暖色调,其布局严谨,章法有序,峰峦重叠,草木华滋,远山近水,苍柔相济,表现出大自然的质感,达到了一种心到手到的境界,被艺术界称之为“蜀山嘉陵派”,一是因为他只画家乡的四川山水,而是他画活了四川山水。特别是他独特的峰峦纹路的画法,他独特的用色,可以这样说,古来无有这样的画法,当今也没有如此的画法,相信,将来如果有这样画的,一定是模仿向中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画出蜀山嘉陵魂,首先是画家的蜀山嘉陵的故乡情结,同时也显现出画家的功力。作为一位军旅画家,戎装在身时不忘丹青,退伍后依然翰墨寄身孜孜探索。他先后十次在香港、台湾举办个展,其作品广被海内外收藏。这些都在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向中林魂牵梦绕蜀山蜀水,他笔下的蜀山蜀水一定动人心旌,夺人精魄。

责任编辑:Mr.M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