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书:大众应该对“新水墨”艺术市场有重新判断

近几年来,新水墨在市场上迅速蹿红,北京、上海等地的新水墨展览也有雨后春笋之势,争先粉墨登场。从中国到海外,新水墨的热潮似乎已势不可挡。新水墨是否会形成一种绘画风格和流派,而不仅仅是在收藏市场和艺博会上的昙花一现? 2014年9月19日,由中国国际文化艺术组委会和中国文物网共同主办的“新水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主题论坛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盛大开启。论坛结束后,中国文物网记者对嘉宾马良书进行了采访。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朱悦嘉)近几年来,新水墨在市场上迅速蹿红,北京、上海等地的新水墨展览也有雨后春笋之势,争先粉墨登场。从中国到海外,新水墨的热潮似乎已势不可挡。新水墨是否会形成一种绘画风格和流派,而不仅仅是在收藏市场和艺博会上的昙花一现? 2014年9月19日,由中国国际文化艺术组委会和中国文物网共同主办的“新水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主题论坛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盛大开启。论坛结束后,中国文物网记者对嘉宾马良书进行了采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良书教授 现场采访
   
      面对越发火热的新水墨艺术市场,马良书冷静的告诉记者,关于市场,大众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判断。目前的中国画市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大家对于中国画带有最原本的认知,依旧是传统的中国画作品进入到市场领域和大众视野。
    
      事物总是会向前发展的,对于处在艺术市场前沿的收藏家和艺术机构,马良书表示,他们会从现在的初级阶段,进入到一个提高的阶段。处于提高阶段的他们一定会重新审视这个市场,重新判断,我们真正需要哪种中国画,一个可以代表时代、代表未来、代表学术的中国画会是什么样子,这是市场下一步会进入的阶段。

      对于问及火热的新水墨艺术未来在市场走向,马良书告诉记者,“市场的下一步走向,就有我们现在面对的新水墨艺术,但它会经历怎样的洗牌,我不知道,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收藏者、艺术机构、媒体、公共机构等大家都从原有的初学者阶段,就是对中国画的原始、入门性认知走过来、晋级以后,市场才会有一个长久而清晰的走向。”

      回到本次论坛,核心观念叫“新水墨”。那么既然是“新”水墨,就一定是与传统水墨有对对应的概念。谈及对于“新水墨”理解,马良书认为,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在看似平易、传统的水墨前面加了个“新”字,但它的内涵远不止词汇表面所代表的那么轻易。“这个新水墨一定是跟传统的、旧的、跟我刚才提到的依然处在初级范畴的市场,是截然不同的阶段,因此它是新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良书作品《乡间五月花满宇》


      那么它“新”在哪里,就是需要大家去解读的问题。马良书表示,这个问题一定是这个新时代,不仅是中国当下所处的时代,而是整个世界文化发展大潮中的这个时代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这是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视觉艺术发展,文化精神和文化导向迫使我们要在新水墨里去面对,这才是“新”水墨, “新”需要面对的问题。

      当然,对于画家来说,他关心的问题是艺术语言、艺术面貌和艺术风格是新的。现在的新水墨艺术已经发展出几种风格,比如说抽象水墨、实验水墨、都市水墨和新文人画。马良书告诉记者,新水墨精神还远不止这些,“我认为中国画一定会走向现代。首先是它的语言结构,一定是在传统的根基上,深化转型到当代,与当今时代紧密相连,如若不是,它就不能代表新水墨这种语言方式。其次,是水墨在绘画表达的思想内涵和内容诠释上要走向现当代,要介入到当代人的个体生命体验和精神感悟上来,这是新水墨在内容方面的转变,一定要介入到这个时代,没有介入不行”。
责任编辑:缪斯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