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干快上的公立博物馆建设应该降温吗?
2014-09-18 09:42:53 来源:大连日报 已浏览次
其三,博物馆建设也应分层次。哪些博物馆应该建设成为公立的,哪些博物馆应该建设成为私立的,这也应该成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进行充分论证。一些只关联到区域、行业的博物馆其实可以放手由个人或者企业来建设。据文化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私立博物馆仅占19.5%。这是一个极低的比例。综观世界各国,私立博物馆在博物馆业中所占的比例都高于此。博物馆业最发达的美国,其私立博物馆占比达到了71.3%。其中,不乏世界闻名的博物馆,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盖提艺术中心、费城艺术博物馆等。在一些发达国家,私立博物馆的建设一直都会毫无例外地受到所在国的鼓励。这不仅大大减少了国家在这个方面的开支,还有利于形成博物馆业竞争发展的良好局面。
牛!
吴之如画
应该警惕文物私有化
孟德夫(媒体评论员)
加快私立博物馆发展是好事,但首先应该明确相关法律条文。从近几年发生的文物流失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应该高度警惕文物私有化的问题。
一些媒体罗列大量数字和史料,证明发达国家私立博物馆的发展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这本意是好的,但他们忽视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不同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有关社会文化发展和物权归属方面,法律和政策的条文规定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待于细化和完善,不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下,盲目攀比发达国家的私立博物馆业的发展,其实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大干快上”,并且由此造成的后遗症在将来会很难“治愈”。众所周知,文物作为一种文化瑰宝是不能再生之物,具有极其珍贵性,流失或者灭失之后,都等于永远消失。文物是国家和民众的珍宝,除了个人合法继承的以外,理应归国家和全民所有。如果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条文还不够细化之时,让一些人借办私立博物馆为名钻了空子,将国家文物变成了私有物品,将是对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不负责任。这不是耸人听闻,前不久就曾曝出有些有钱人以收集文物开办博物馆为名在国内大肆收购古建筑,然后又要转交给国外,受到民众的齐声反对的事实。如果允许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不仅会使国有文物相继流失,还会造成对公众民族自信心的巨大伤害。这是不可小觑的严肃问题。
当然,文物也是分层次的,有些文物可以由个人保管或展示。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文物可以由私立博物馆收藏展示,什么样的文物应该由国家公立博物馆收藏展示,必须有明确和详尽的法律规范。当下,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的法律规范还不完备,诸多物权归属问题还不够明晰,此时盲目攀比发达国家,过度放开文物归属权限,不是明智之举,搞不好会造成千古遗憾,成为历史罪人。所以,发展私立博物馆应该先行立法,考虑完备,彻底杜绝文物私有化问题的发生。
应加快私立博物馆的发展
欧阳逊(媒体评论员)
中国的博物馆数量急速增多,但是经营主体依然是政府,而民间力量只扮演了一个锦上添花的角色。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公立博物馆占比为80.5%,私人博物馆仅占19.5%。这个比例极不合理。
博物馆业的发展应该依靠整个社会的合力,博物馆的归属也应该分开层次。在一些发达国家,私立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博物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丹麦的私立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0.78%;美国的私立博物馆占比71.30%;英国的私立博物馆占比为55.76%;德国私立博物馆占比为45.82%;奥地利私立博物馆占比为43.20%;瑞典私立博物馆占比为38.40%;葡萄牙私立博物馆占比为34.92%;比利时私立博物馆占比为34.81%;西班牙私立博物馆占比为33.84%。这些数字显示,在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私立博物馆在博物馆业中的所占比重都比较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加快私立博物馆的发展。下大气力改变盲目兴建公立博物馆、靠政府输血维持公立博物馆、因为缺乏市场竞争而使平庸博物馆寂静矗立的落后局面。
其实在当下,尽管政府主导的博物馆仍占据统治地位,但民间的文化发展力量依然热情高涨,尤其是在博物馆业,一些由个人和企业开办的非公立博物馆一直在潜行壮大。只不过由于一些法律和政策的详尽规则缺失,使它们在身份定位和收集藏品的权利方面还天生“缺钙”,腰板直不起来,再加上一些公立博物馆的垄断式欺压,使得他们难以做强做大,缺少成长空间。
忽视了私立博物馆的发展,靠政府输血的公立博物馆展品匮乏、策划不力、重收集而不重展示的特点就将无法改变,同时维护和运行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家规定博物馆相继对社会免费开放以后,经营起来更加不易。有资料显示,国家为此投入的专项资金已超过80亿元,但公众并不满意。所以,加快私立博物馆的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