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干快上的公立博物馆建设应该降温吗?
2014-09-18 09:42:53 来源:大连日报 已浏览次
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博物馆数量达到了3476家,相比2012年增加了407家。如此之快的博物馆建设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而新建博物馆有场所无展品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解决。有人认为,大干快上的公立博物馆已成为不断花钱的门面事业;但也有人认为,加快公立博物馆建设是文化事业发展之基——
博物馆建设功在千秋
司马厚德(媒体评论员)
有人说过:“无论以前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是的,林林总总的博物馆留下了文明的踪迹。徜徉在这个“文明的田园和殿堂”里,你可以一睹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探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你可以从青铜器的饕餮花纹里,去窥视商周的文化密码和风土人情;你可以从出土的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的千年青铜剑,凭物闻睹和遐想楚汉之争的刀光剑影、鼓角钲鸣;你可以从四大发明的物件中,读懂华夏民族的睿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你可以从历代的书法、绘画、雕塑、陶器中,感受书卷的幽香,享受艺术的陶醉;你可以从一枚枚锈迹斑斑的古钱,聆听和缓与激昂相间的经济运行足音……
公元前4世纪前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及其继任者将屡次军事征战中搜集和掠夺来的众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收藏于缪斯神庙中,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便诞生了。而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17世纪后期出现的,其后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起来。
博物馆作为文化符号,承载了足够的文化内涵。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那么,参观一座博物馆,就是和人类文明对话。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博物馆藏品始终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延绵轨迹,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印记,讲述着一隅乡村、一座城镇娓娓动听的故事……有位英国学者说,博物馆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对于博物馆而言,应肩负起传承文明薪火的重任;对大众而言,品读博物馆,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鉴于博物馆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提升公民素养、教育培养后人等多重功能,我国对博物馆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据权威媒体报道,目前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866个,超过《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预计的3500个;全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2417个;全国博物馆年均举办陈列展览个数达20115个;全国文博单位年接待观众数量达5.64亿人次;省级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建成率达到62%;全国文物博物馆干部培训达到11000人次。
2008年,《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宣告了公立博物馆免费时代来临。与公立博物馆相比,民营博物馆虽然近年来数量激增,然而由于缺乏良好的盈利模式和政府扶植政策,一些民营博物馆举步维艰、经营惨淡,时刻面临生死抉择。博物馆建设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全社会都应该为这座崇高的文化殿堂添砖加瓦。
博物馆建设不能“大干快上”
长征(作家)
据文化部的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的博物馆数量达到了3476家,相比2012年增加了407家。如此之快的博物馆建设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然而,虽然中国的民间力量热情高涨,但是政府主导下的博物馆事业仍占据统治地位。靠政府输血、缺乏市场竞争的平庸博物馆依然大行其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文化产业已被列为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而博物馆是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产业现在正在发展成为支柱型产业,而博物馆建设也已成为各地的建设重点。现在,中国正以每年数百家的速度建设新的博物馆,平均每天至少会有一家新博物馆诞生。在“大干快上”不断催生新博物馆的同时,博物馆内的展品却少有增加,更多的空壳博物馆在许多城市寂静地矗立着,这绝非是一件好事。
建设博物馆的目的最直接的是保管和展示藏品,并非是要做门面。博物馆建多少建多大,要看有多少展品需要保管和陈列。藏品在各地的分布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哪些地方需要建设新的博物馆,要看其藏品的收纳和展示需要。如果只为做门面,空壳博物馆建得再多再大,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除了门面效应而外,只能是劳民伤财。不考虑实际需要,大干快上地新建博物馆,只能说明当地政府好虚荣不务实。如果把精力财力放在挖掘当地的文化渊源,收集藏品和史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会更有益处。这是其一。
其二,博物馆业尽管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部分,但它是公益和微利的,博物馆不仅在建设时要有大量花费,平常运行和维护都要有一定的花费。由于博物馆的公益性,它本身的经济效应并不大。建了博物馆就要维护和运行,这是一种长期的不间断花费。越是藏品不多或者平庸的博物馆,它的经济效应就会越差。在建设新的博物馆之前,有关方面应该仔细算账,避免买得起马喂不起料的情况发生。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