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坚称寺里林散之藏品为真 拍卖方称或有同款

栖霞寺坚称寺里林散之藏品为真 拍卖方称或有同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拍卖会上的林散之《草书十一言联》以644万元成交。 澎湃新闻 蓝天彬 图

栖霞寺坚称寺里林散之藏品为真 拍卖方称或有同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栖霞寺抱柱。澎湃新闻 蓝天彬 图

 

      “当代草圣”林散之30多年前赠给南京栖霞寺的一幅墨宝,最近居然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以644万元的价格成交。

 

      出现在北京拍卖会现场的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作品,是从南京栖霞寺流传出去的吗?而南京栖霞寺也声称,寺内目前仍藏有一副“保存完好”的同款作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两幅书法作品孰真孰假呢?对于公众关心的上述疑问,澎湃新闻记者又展开了深度调查。

 

      两件书法作品“差别很大”

 

      7月29日,澎湃新闻记者再次前往南京市民族宗教局。该局办公室副主任吴晓勇称,6月初就得知林散之书法作品拍卖一事,领导“很重视,很紧张”。

 

      随后,吴晓勇和市民宗局一位处长,去栖霞寺调查。方丈隆相法师拿出林散之字幅,吴晓勇对澎湃新闻称“亲眼见到保存完好”,并称“我们是代表组织告诉你,保存完好”。

 

      吴晓勇称,栖霞寺所藏和出现在北京拍卖会现场的作品“差别很大”,最起码有四五个字有差别,“内行还是能看出来,一对比,心里跟明镜似的”。

 

      吴晓勇对澎湃新闻强调:“最起码我敢保证我们的东西保存完好,至于拍卖的东西真假,不好说。”

 

      据吴介绍,栖霞寺所藏字幅被雕刻在寺内的抱柱上,“和原件几乎一模一样,除了有些枯笔(注:书法的一种笔法,指用蘸墨很少的毛笔写字)做不出来”。他建议记者去看。

 

      澎湃新闻在南京栖霞寺看到,林散之字幅刻在毗卢宝殿门口金黄色的柱子。十一言联内容是:“佛日重辉,四面青峦惊昨梦;江天无恙,满林红叶灿如花”。

 

      通过对比可发现,栖霞寺抱柱上的字,和北京被拍卖作品,确实差别很大。澎湃新闻注意到,最明显的是“青”字,写法完全不同。此外,“重”、“辉”、“惊”、“昨”、“江”、“天”、“满”、“林”、“叶”、“灿”、“花”等字,在细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有的是收笔不同,有的是结构不同。

 

      澎湃记者统计发现,这幅对联总共22字,有12个字不太一样。

 

      在落款“八十五叟林散耳撰并书”上,也有一个字差异非常大,“书”,抱柱上的更飘逸。

 

      “进来后,就没出去过”,栖霞寺拒绝外人查看藏品

 

      7月29日、30日,澎湃新闻多次致电栖霞寺方丈隆相法师,希望能当面采访,但未被接听,短信也未获回复。此前,他在电话里对澎湃新闻说,“你就不应该打电话给我,你问我没有意义。我告诉你是真的,你相信吗?”

 

      7月30日,栖霞寺办公室主任徐业海对澎湃新闻说,市民宗局和市公安局已经查看过寺里的书法原件,“处理完了”。他说,“我们这边的东西肯定是真的,不会假,这东西进来之后,就没出去过。”

 

      据称,寺里从90年代就开始对艺术品实行“双人双锁”的管理,“放在防潮的铁皮档案柜里,有两把锁,要两个人开锁,才能看到”。其中一把锁的钥匙,就在徐业海手里。

 

      徐业海还说,收藏室就在保安住处旁边,从未失窃过。

 

      不过,栖霞寺平时并没有查验环节。徐业海称“不需要(查验),反正锁在里面没人看得到”。

 

      同样,徐业海对澎湃新闻记者称,栖霞寺所藏和北京被拍卖品差别很大,抬头就不一样,寺里的是“栖霞寺纪念”,而被拍卖作品则是“栖霞寺留念”。在对联里,很多字的飞白(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不一样。

 

      既然如此,是否报案?徐业海说,“我们没报案,心里坦然得很,何必去报案,找那么多烦恼?”徐业海称,林散之家人也未报案。

 

      面对澎湃新闻多次提出“看看原件”,他一概回绝,称“绝不可能”、“不可能”。他说,“方丈下过命令,最近陆陆续续会有媒体来问这事,一概不接待。”

 

      “我和你说得算是最多了。如果让你看这幅字,我恐怕就会被辞退。”徐业海说。

 

      徐业海透露,前几天林散之的儿子林筱之想来看这幅字,他们答应了,但林筱之先生年纪八九十了,身体不是很好,就要委托其他家人来看,“我们没答应”。

 

      徐业海对澎湃新闻表示,北京拍卖过后,买“这幅字”的人,也曾经托人“探口风”,希望能看看栖霞寺所藏的作品,也被寺里拒绝了。

 

      拍卖公司:可能林散之先生同时写了几幅字

 

      7月30日晚,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董国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应称,他的表态有两点。一是,如果栖霞寺的这幅字丢了,被偷了、拿出来卖,那么他们会全力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二是,“如果说寺里的那件是真的,然后说我们这件拍卖品是赝品,是不合理的”。董国强说,创作书法作品是件认真的事情,有可能林散之先生当年同时写过几幅,但选用了最满意的一幅送人,“剩下的,他和家人都有处置的权利”。

 

      董国强推测,有可能当初林散之写了两件(含)以上的同款作品,以这样的“双胞胎”、“多胞胎”方式,作品流出去了。

 

      董国强也对比了拍卖会现场的作品与栖霞寺内抱柱上的字的异同。“栖霞寺的抱柱看,上面的字和拍卖品写的不一样,不像同一件,所以从栖霞寺里偷出来的可能性不大。”他说。

董国强说,644万,是市场给出的价格,有点超乎预期,但“哪个有钱人都不傻,都不是傻子”。

 

      那么,北京拍卖会那封作品的委托人(即卖出该作品的人)是何身份呢?董国强对澎湃记者透露,并非以买卖艺术品为生的人,“和林散之家属的关系很好”。

 

      董国强称,这件作品“有非常可靠的来源”,委托人得到这作品的时间也很早,可能是十几年前,当时相当便宜,可能也就几万元。

 

      不过,董国强并不愿继续透露该字画的来源,“行内很多人知道他的来源,但是我不方便说,要他自己说才比较好”。

 

      对于买受人(买家),董国强透露,是江苏一名有十几年经验的著名收藏家,各种艺术品都收藏,“每年都会买几件”。董国强称其有文化情怀,对书法情有独钟。

 

      孰真孰假? 两幅作品均无鉴定

 

      即便出现在北京拍卖会现场的作品是林散之先生当年的同款的“习作”,但也不能就此证明,南京栖霞寺所藏的作品也一定是真品。真品是否存在呢?

 

      对于澎湃新闻所提“没有文物专家的鉴定,怎么保证寺里的就是真的”的疑问,栖霞寺办公室主任徐业海回应说,他们现在保存完好,“要鉴定的话,上级部门去鉴定,我们会配合”。

 

      徐业海还对澎湃新闻说,这幅字在寺里不算最顶级的,“可能就中等价值”。

 

      栖霞寺2003年8月出版的内部刊物《南京栖霞古寺藏珍》显示,栖霞寺内存有董其昌、郑板桥、章太炎、于右任、赵朴初、沈鹏、白崇禧等名人字画。值得注意的是,林散之列入其中的,是另一幅字。

 

      徐业海解释称,他们的原则是,一人只能收录其一部作品。不过,澎湃新闻发现,单单白崇禧就收录了其4幅书法作品。

 

      拍卖方、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董国强也对澎湃新闻表示,他们无法核实拍卖品的真伪,也没有能力来核实拍卖品的来源。“对拍卖品的真伪也不能负责,我们只是提供中介服务。”董国强说。

 

      据《南京日报》7月30日报道,林散之的孙女林丽丹表示,她自己没有看过上拍的那副对联,但据她听来的说法,该对联林老(林散之)确实写过两件。

 

      “我听说,当时爷爷先写了一副,但看后不满意,于是就没盖章落款,又重新写了一副赠给了栖霞寺。”林丽丹对南京日报记者称,那副无章无款的对联当时被友人要走了,后来还专门装裱好拿来给林散之看,林老看朋友如此钟爱此联,特意补上了章款,之后又流往何处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上拍作品很可能是林老当年题联后弃用的“草稿版”。

 

      林丽丹表示,由于没看过这两件作品,自己不便下结论。“其实,要想弄清楚真相很简单,只要把两幅字拿出来鉴定一下,一真一假还是都为真迹就一清二楚了。”

 

      不过,南京栖霞寺一直坚持,其收藏的林散之的这幅作品,秘不示人。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