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老子”高源道学书法精品展亮相北京中华世纪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王开忠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华老子研究会会长萧鸣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道学书法”创始人高源发表感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现场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3月15日,农历2月15日是中华圣哲老子的诞辰日。主题为“对话老子——纪念老子诞辰2585周年暨高源道学书法精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华老子研究会和伍佰艺书画门户等机构共同参与举办。


      据主办方之一中华老子研究会负责人介绍,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的最新指示,在世界范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老子的道学文化,联合“道学书法”创始人高源共同策划举办了本次展览活动。现场将通过高源先生专门为本次纪念活动所精心创作的道学书法作品,向观众展示老子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本次活动也是中华老子研究会在老子诞辰258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之一。


      本次书法展在布展设计环节打破了常规陈列式的展览模式,将各种当代艺术元素融入到作品创作及展陈创意里。充分利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独有的5000年历史文化墙作为展览背景,结合舞美效果的光影设计,一部《道德经》长卷从空中缓缓展开,延展到追光灯聚焦的老子画像下,在老子2585岁生日的特别时刻,以书法艺术语言、以传统道学文化为内容,以当代行为艺术为展示,构成了观展者和老子的跨时空对话。精选的作品与空旷的展厅形成了巨大的留白对比效果,也正符合了老子“有与无”的哲学思想,开创了用当代艺术形式与千年中华道学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先河。本次展览尝试以书法的特殊语言,融入道学思想理念,用当代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成了不同于常规“陈列式”书法展览的模式构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高源认为书法本身就包含了很多道教的东西,在他看来,道学书法的概念就是“用书法传载道学,用道学化及书法”,用简单的四个字概括就是“道化翰墨”,书法中充满着老子朴素的辩证法则,无论从用笔、结字、章法、墨法等方面,都无不表现在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的大道之中。因此弄明白书法中的这些理念,书法才真正上升到艺术的范畴,而不是简简单单能拿毛笔去书写汉字的事儿了。反过来讲,书法又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国书法对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否的。虽然当今书法的实用功能已趋于蜕化,但书法文化传载文明的功能是永远存在的,也必须延续下去。


      若水撰文称,赏析高源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道学的理念。何谓“道”,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讲“道法自然”。纵观高源的各体书法作品,看似简单的几笔几画,几字几句,都能看出他运用道学的理念,把阴阳变化做到极致。笔墨的浓淡干湿、粗细正奇、轻重缓急,以及章法上的跌宕起伏、黑白疏密、虚实大小等,在不经意间运用的自如自然,毫无做作之感,使每个字都在纸上跃然生韵。


      高源认为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要用作者的心去表现美,所以应以技法为本,情韵为上。而抒情于心、用情于笔,情之由,情之质,亦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书家当有史学见解、哲学头脑、文学修养、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看来,高源的理解和追求,使他能够达到今天的境界:源自传统,不乏新意,潇洒俊逸而含蓄朴茂,文化品位,自在其中。他的书法作品,在线条的把握、墨法的处理和形式的表现上,都能看出他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形象思维,不乏探索出新。


      相关链接


     
高源,别名“得一斋主”,1951年生于《道德经》发源地河南省灵宝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老子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道学书画研究院院长。高源先生研习书法四十余年,熟读《道德经》,对老子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解读,曾著有《浅议老子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一文,获得国家级论文奖。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师承古人传统经典书法的同时,始终在寻求将老子思想、时代精神融入到书法艺术中,对传统艺术进行重新解构。并在艺术实践中,秉承“书法传载道学,道学化及书法”的理念,另辟蹊径,独创“道学书法”风格。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并收藏。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