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工程“让路”文物保护当成常态

前些天,济南市纬四路古建筑被挖成“孤岛”的照片,引发了网民们的强烈关注。最终调查结果,古建筑只是在进行保护性修缮。这是“虚惊一场”,但是建设工程“让路”文物保护,政府倾听市民文保民意,应该多多益善,并成为文物保护的常态。

据了解,这两座建筑一是民族实业家张采丞故居,张采丞是济南近现代著名民族企业家,是济南市第一家机器磨面厂、第一家机器榨油厂的创始人;一是原山东皮肤病医院市内第一诊所所在地,均为济南百年老建筑,承载着济南人的历史记忆。

对此,济南市规划局马上进行了现场查勘,而在早期建设规划时,这两座建筑已被明确要求进行保护。文物是历史的记忆,因搞建设、抢工期导致文物的损毁,毁掉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一处处文化遗址,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也可能消失。

建设工程为文物保护“让路”,应普及到所有建设工程中,并成为一种常态。这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训。在城市建设的汹涌大潮中,济南的老建筑一座一座消失了。20多年前,恢宏壮观的老济南火车站倒下了。此后,普利街14处老建筑倒下了,苗家巷独具晋商特色的“乔家大院”消失了,被列为近现代重要史迹的宽厚所街58号院也被夷为平地。

2007年出版的《图说老济南建筑(近代卷)》中说,济南一些老建筑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还大约有一半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

济南著名城市学者牛国栋曾经感慨地说,“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济南日新月异,但是数百条老街巷、历史建筑先后消失了,大量历史信息不断消亡,我心中那个家乡的影像开始变得模糊,我心中的困惑也越来越强烈。”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济南老商埠区有近110年历史,凝聚了很多老济南人的记忆,留下了大量亟需保护的文物。如何更好地进行保护?这需要从工程规划设计做起,为文物“让路”。这或许会增加建设费用,或许会延长建筑工期,但从文化保护来说是值得的。

目前,许多地方的做法是让文物“搬家”,在异地进行重建,这虽然是保护文物的一种方式,但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文物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一旦老建筑遭迁,保存的任务就得宣告失败了。等到修复或重建时,才发现已经很难恢复原来的状态。

不容否认的是,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上,我们即使有完整的保护规划方案,不少老房子仍遭遇拆迁的境况。令人欣慰的是,但凡老建筑遭遇损害,总有市民会表示不满。但是,这些散见于网站乃至街谈巷议中的民间舆论,如何能够更好地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呢?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如今,建筑学界提倡“公民建筑”的概念,直指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就济南老商埠区建筑来说,济南市专门组织编制了《济南商埠风貌区保护与复兴城市设计》、《济南商埠区保护与复兴策略研究》,但在具体建筑保护规划方案上还应更加公开。当建筑面临损坏式改造时,市民参与制止的权利也应该得到明确,让民意监督顺利抵达相关职能部门,而相关职能部门也应有确定的回复时间和方式,形成一个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

保护老建筑,政府有责任,市民有参与,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责任编辑:王一然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