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古代钉子户

一直以为,钉子户的产生是近现代的事情,因为面对强大的拆迁方,被拆迁方要想在原地像钉子一样钉得住,只有依靠法律支撑,而近现代社会法治才渐趋发达,它向包括平民百姓在内的所有人提供了一种不可刺穿的权益盔甲。但是近日闲读古书,发觉上面的这个以为是大错特错了。古代不仅仅是也有钉子户,而且还有非常之牛的钉子户呢。

就说春秋末期的逢于何吧,就是一个非常之牛的钉子户,要是评选史上最牛钉子户,我想我一定会把宝贵的一票投给他。逢于何的牛故事见载于《晏子春秋·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谏》,故事大意是,当时的齐国国君景公在扩建王宫的时候其路寝台侵占了逢于何家的坟地,后来逢于何的母亲去世了,逢于何便要求把他母亲葬进他父亲葬的地儿以和父亲合葬。晏子进谏,景公作出让步,满足了逢于何的要求。

景公扩建王宫侵占了百姓的坟地,当然是景公有错在先,但是平心而论,逢于何提出的要求也很“ 犯忌”,所以逢于何能否钉得住,这是不好说的。果然,景公一听说这事就炸了,他对进谏的晏子说:

“ 从古至今,您曾听说过请求在君主的宫中埋葬死人的吗?”我们知道,景公贵为一国之君,他是不差钱,也不差地的,那么你逢于何既不要求赔钱,也不要求另外划地,这不就是要和景公过不去吗?

但事情的发展竟然很顺利,在晏子的一顿批评教育之下,景公答应了逢于何的请求,逢于何还真就把他的母亲葬进了王宫。一介平民,没有使用任何过激的手段,就把非常强势的拆迁方国君给成功逼退,捍卫了自己的权益,这当然是太牛了。而堂堂一国之君的景公,他为什么肯作出这种艰难的让步,而不是使用其他办法“摆平”此事,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逢于何凭的是啥?景公又怕的是啥?

原来,那个年代固然法治不彰,是个人治社会,但是它也还是有规矩的,有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的。所谓规矩就是,君要有君道,臣要有臣道。晏子进谏,话说得是非常难听,但句句在理,这就是晏子在尽自己的臣道。晏子说,古代的君主宫室节俭,所以,不会侵占别人家的地盘。所谓共同风俗习惯就是,《诗》上说的,“活着不能住一屋,死后也要葬一墓”,所以事后别人问起这事时,景公说:“我怎敢不答应呢。”景公是怕自己的行为不合君道,怕自己的做法有违公序良俗。

笔者很喜欢上面这则故事,就据此写了个帖子贴到网上,结果很多网友在跟帖中毫不吝啬地赞扬了景公,还有网友“献出”了其所知道的另一件历史上的钉子户,那就是大宋王朝皇室的邻居。据说当时宋朝皇宫想要扩建,皇家就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那些住户商量。皇家更是不差钱、也不差地的了,但是恨死人了,那些皇室的“芳邻”竟然一点面子也不给,你说啥人家就是不同意搬迁,人家就是要和皇帝做邻居。结果,皇宫的人乘兴而去,失望而归。因为皇室碰到了钉子户,所以皇宫就没扩建成(硬建怕人议论皇帝是以大压小)。有人说,宋朝的皇宫是历朝历代皇宫中规模最小的,笔者才疏学浅,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古代就有这么牛的钉子户了,这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耀。

自然,不是所有的钉子户都有钉在原地不动的正当理由,有些钉子户罔顾公共利益,撒娇使泼,就地打滚,他们的那些建筑物是需要依法予以拆除的;但是,那些能够深深地钉在原地,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钉子户,必然有其合理性。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矗立,实在就是一种社会文明的标杆。它们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它们昭告世人,这个世界有强权,更有公理;有利益之争,更有感情相连;有看似不可调和的表面矛盾,更有深层次的高度共识。笔者既赞赏那些钉子户的维权意识,也赞赏那些权势者有君子风度,更赞赏他们双方的理性,他们能够有话好好说,交易不成仁义在,无伤彼此之和气,无伤社会之大雅。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