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之二:八佾舞于庭

周王朝在乐享上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大夫、士享用的音乐规模是不同的,在观赏乐舞的规格方面规定“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左转·鲁隐公五年》),这里数字的单位是“佾”。

佾字,马融注:“佾,列也。”八佾舞,由舞者执羽而舞,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则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邢昺《疏》说,天子所以八佾者,案《春秋》隐公五年左氏《传》,公问执羽人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左传》杜预注,《公羊传》何休注,皆说,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士二佾,二二为四人。邢《疏》又引服虔《左传解谊》说,诸侯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为二八十六人。后儒以为,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每列必须八人,当以服氏之说为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舞人刻纹燕乐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佾舞图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代鸳鸯盒上的乐舞图及摹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宴乐渔猎纹壶
 

八佾舞于庭

“八佾舞于庭”出自《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难怪孔子气愤之极,大声疾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季氏用乐僭越,在孔子看来作为区分等级标志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是以“礼崩乐坏”也。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