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典出周文王斩蛟龙 苏轼曾写诗盛赞

陕西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还创造出了博大精深、久负盛名的“面食文化”。

岐山面食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岐山臊子面。臊子面又名“蛟汤面”,典出定居于岐山的周文王挥剑斩蛟龙的故事。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写诗称赞:“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汤饼”即岐山臊子面)由于岐山臊子面做工精细,吃法讲究,所以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余位座上客,举箸食汤饼。”

岐山制作挂面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岐山挂面精选关中精麦粉,加进特味的佐料,经过和面、揉条、搓条、上棍等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水煮不烂、筷夹不断、筋道爽口”的特点,民国期间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有诗赞曰:“挂面分细宽,好吃且美观。参加博览会,曾到旧金山。”挂面中最有名的当属“大刀铡面”。大刀铡面的做法是:先将擀制的面卷成一大捆儿,然后把面捆儿打开、折起,放到切面座上,然后用铡刀切。铡刀切出来的面条纤细如发,薄厚均匀,抖起来有“劲”,吃起来有“筋”,绝对的“薄、劲、光”,配上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备的臊子面,浇上“酸辣香”、“煎稀汪”的臊子汤,真是既开胃又馋人!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