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凉快哪儿待着 古法消夏一二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将至,终于也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习惯出门举伞避日,进门空调风扇,我们早被剥夺了与自然坦诚相待的机会。然而炎炎夏日,如果没有大假以外出避暑,又该如何消解京城里的炎炎热气?不妨试试从古人处觅良方。
心宁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凉殿、小楼、水亭、敞室……这些曾是中国人专为夏天而设的消暑居所,或临水而筑,或四檐俱敞,配上点“风递幽香入槛来,枕簟全无暑”的小词儿小曲儿,一时无两,清凉无汗,风流至极。
烈日炎炎,除了借助各种假期,挪动我们唯一超越古人行路速度的四轮大机器去山中、海边与大自然抢阴凉,似乎就只剩轰隆隆地大开空调这一条路可走——或染了一身空调病,却还得担着破坏臭氧层的骂名。像莎士比亚那样用“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来跟情人献媚讨巧已不再恰当了,即使你加上下一句“而你比它更美”,她或许会回你:“而你比它更热。”一年比一年热的夏天固然带来了“酷热经济”“懒人经济”等消费方式,却不能直接改变人体可以承受的各种不适。据说,有16%中暑的人与不良情绪有关,这在医学上被称作“情绪中暑”或“夏季感情阻碍症”。忽而今夏,大暑来临,从生理到心理,消夏到底有多难?
回溯到一千多年前,有个写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不仅关心长安米价、贵妃霓裳,还是个和你我一样对夏天有着浓厚情绪的人。他曾写过一首《苦热》:“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君。不堪逢苦热,犹赖是闲人。”发了牢骚,又写了首《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面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有人怀疑,古代是否比现在凉快?根据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隋唐时期是中国的第三个温暖期,持续约400年。白居易所生活的唐玄宗时代,宫里可以种梅树和柑橘,扬州首次出现双季稻,最高年气温比魏晋南北朝高3℃,比今天也要高出1℃左右。可见古人苦夏,犹甚于今。
魏晋年代似乎凉快了点,可才子嵇康还是在《养生论》里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所以根据更有丰富避暑经验的白大师建议,端坐院中,室空心静,配上浮瓜沉李、雪槛冰盘,即使酷暑的夜里,“天河只在南楼上,不借人间一滴凉”,也可由此做到心静自然凉。这不仅是生理的适应,亦是一种由心而生的乐观态度,任由它夏虫噪鸣,任由它汗流浃背,闭目养心,露台亦可当庭院。在高楼还没有那么密集的年代,谁都有过摇着蒲扇随爷爷奶奶在大槐树、路灯下乘凉的经历。星空,萤火,听书,下棋,北冰洋汽水,大兴沙瓤瓜,王家的小土狗,李家的鬼故事……懂得悠闲消夏的每一张脸,都似曾相识,也都渐行渐远;今夏,可试着一一找回来。消夏,不过就是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TIPS世说新语
《槐荫消夏图》
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曾经明黔宁王沐磷、清耿昭忠收藏。此画无款,旧题签为王齐翰作。
当年的名士消夏之法,坦胸赤足而卧,闭目养神,怡然自得,榻侧置雪景寒林图屏风,条案上罗列香炉、蜡台及书卷什物。画中人物、床榻、条案、文房清玩刻画入微,细微处颇显当年名士们的风流与生活情趣。
古法消夏碰撞
中国和日本是最有东方智慧及养生文化的国家。在与漫漫岁月温柔轻抚和细碎对话中,长年游走于这两个国度的作家舒国治、美食家田井典子又将怎样遵从各自的传统、悠哉安然度过这个盛夏?
舒国治 门外汉的夏天
舒国治有着无人比拟的“古人”姿态。他吃饭、喝茶、睡觉、晃荡,偶尔写作,在很小的范围内露面应酬。换届选举与2012预言都不会打扰到他固有的生活节奏。有人称他为“城市的晃游者”,有人说他是在“优雅地浪游”。天晓得他的生物时钟跟我们这些摩登现代人究竟有何不同。他不“工作”,30年写的书一只手就能数完;他至今仍带着太太在租来的房子里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然而你要问世界上大部分城市最致命的味道是什么,用中文写作的作家里,恐怕只有他能给你最精准的描述。他这种与万物同生共长的落拓性子极像了魏晋名士,却又比他们多了点儿适闲与松软。连老了,他也要效法古人。“倘若能住在一个地方,像京都,或许原欲效法古人生活之梦,莫不便能实现?”
“飘逸的赏玩与清寂的品位”大概是舒国治人与文的最直白概述。在他台北湿热的童年记忆里,物质匮乏,生活的品质“不得不”遵从最原始的古法教诲,消夏良方也颇简陋,“在大树下乘凉,看邻家大人斗牌,或是从井里捞上来个冰西瓜,一剖两半,舒爽沁人。”这种记忆延续到了他挚爱的京都里。
舒国治说,夏天是全世界都不放过的一个季节。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在寒冷时生活得颇为辛苦,所以对夏天很欢迎。“京都的夏天,很多老人家爱穿麻的,棉的,或者比较薄的衣服,看着河水涨落,这是一种夏天独有的户外感受。而就中医来说,流汗很重要,可以代谢体内的废物,可以降低血液里的某些浓度,使眼睛明亮,头脑清醒。”
一个自称门外汉的人,遵从一年四季的法则,在适时的时候,一窥竹篱茅舍,游走流水长墙,诸多游赏,落诸笔端,探寻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在各个角度的差异与共鸣。我们的采访在北京一处轰鸣大工地环绕的艺术区茶舍中完成,人造了个“闹中取静、清凉无汗”,但舒哥却说,人在夏天里,不要因为“热”带来的不便而懊燥,这本身是生命的一部分,“懂得怎样与自然相处的那一刻才重要。”
TIPS
舒国治的日式行走
衣 穿衣唯布。夏着单衫,冬则棉袍。件数稀少,常换常涤,不惟够用,不占家中箱柜,正令居室空净,心不寄事也。
食 人谓日本吃面讲究;荞麦面当日手打,固然好极,其余面食,日本不甚出色。吾人平素随口吃的麻酱面、炸酱面、红油拌面、福州干面、雪菜肉丝面、打卤面等,日本不来这一套也。
野餐在京都最称绝配。须备一食盒,藤篮竹篓皆可,有时几个花卷、一块火腿、一块牛油、马铃薯与蛋色拉,再些许苹果、梨子、干凝柿子,置放其中,便能出游。
住 移居来此(京都),倒是选何地好呢?城里是最好,像御池町通(北)、四条通(南)、河原町通(东)、乌丸通(西)所夹的真正市中心,固然雅驯极矣,方便极矣,亦受市井照拂温厚极矣,然未必说住便住得进去。若住郊乡,或也不错。甚至能够自相山地、自建小屋,打理成宋朝明朝山水画中草堂形式,木门竹窗,茅檐绳床,不知可有多好!
行 入夏好风南来,纸扇轻摇,择一无人山门,避炎阳于檐下,忽的睡去,如在自家,日薄崦嵫,犹忘了醒来,直是羲皇上人。言及夏天,游赏京都固不是最佳美时节,然它的清晨(四时半至八时)与它的黄昏(六时至八时)最是可人。再就是,它的夜晚,无尽的夜晚,不管是散步于三年坂、二年坂、宁宁之道,散步于白川、祇园,散步于岚山、嵯峨野,或是买醉于先斗町、木屋町,皆是别的季节所无法比拟的。
《门外汉的京都》
●作者:舒国治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定价:36元
一次又一次地在京都的巷弄流连,舒国治自嘲是京都的门外汉,不愿登堂入室,只在门外徘徊,却能看到常人忽略的风物景。在本书中,他记下雨天的京都,也一 一描摹京都的黎明、水、氧气、旅馆,以及他认为京都最大的资产——山门与长墙,感叹京都就是一个大公园,而你并不急着找出口,甚至假想“倘若老来,在京都”。
他也试着回答为什么是京都:为了“做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为了竹篱茅舍,为了村家稻田,为小桥流水,也为大桥流水,为了山门长墙,为了氧气,甚至为了睡觉。但这些可以名状的东西,是否就是最后的答案,他自己也怀疑。我们最喜欢的人或物,往往说不出来理由,不是吗?
田井典子 夏比烟花灿烂
“欢乐料理家”田井典子来到北京已经十余年了,最初是因为工作,常驻则必然是跟北京这个“北方糙汉”有了感情。相比日本的夏天,典子更喜欢北京的夏天,“北京虽然也闷热,但比起东京就差太多了”,东京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湿,闷热程度是干燥的北京无法比的,纳凉之法也大有不同。
在日本,夏天最值得期待的就是隅田川花火大会,通常在每年7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举办。从江户时期起,百姓在纳凉时便会欣赏烟花,这个习惯演变至今,现在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夏天纳凉盛事了。“现在的花火大会更像是个社交活动,小女孩们穿着各式花色的浴衣,小男孩们也会穿着短款的浴衣,俨然成了另外一道风景线,原本不认识的他们因为有共同的话题也能很快地凑到一起去”,典子回味道。整个大会的重头戏就是晚上的花火表演,震撼程度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河面上不时倒映出的缤纷,与夜空中的花火交相辉映,如果这时坐着小船在河道上游览或者与恋人依偎在草地上欣赏,那肯定是整个夏天最值得留恋的一刻。
习惯了日本的传统纳凉方式,在北京,娴静雍容的典子却出人意料地扎入到夏日大排档中。“我很喜欢大排档的氛围,大家都很轻松,吃得很开心,人与人之间也很亲近的感觉。”大排档的场景可能也是北京夏天最真实的写照,三五好友相约,坐在露天的街边,举着冰镇的啤酒对吹,嚼着花生米、毛豆侃大山,他们不需要空调,即使背上还滴着汗,可一口啤酒下去就整了个透心儿凉。这也是典子喜欢北京夏天的原因,杂乱、喧闹却真实可爱。
相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典子更安享于居家的“慢生活”,连她的同事都笑称“典子太适合当家庭主妇了”!典子很喜欢做菜,出于设计师的本能,她在力争色香味俱全的同时,也很注重摆盘的艺术,她呈现出的视觉美食,让人看到就有想大快朵颐的念头。几道混合了中式与日式双重料理的清凉小菜,包你口齿噙香,心静自然凉。
TIPS
田井典子的中式味道
酸 酸味食物在夏天食用既开胃又健康。梅干是日本很传统的食品,一般在六七月份的黄梅雨季节就开始制作了。我很喜欢梅干,虽然也有咸味,但无论是做素面还是泡酒,或者跟米饭拌在一起淋上日式酱油,再加些自己喜欢的配料,都是不错的消夏选择。
甜 我对夏天的甜和“凉”的印象总是在一起的。最惬意的应该就是在酷热难耐的时候能满满地吃上一口沁人心脾的刨冰吧,日本的刨冰和中国的不同,中国用很多水果铺在碎冰上,而日本有专门的刨冰汁,口感上比水果的要好很多。
苦 天热要多吃“苦”,中医认为,苦味食物可以清热泻火,还能提神醒脑、健脾燥湿。但脾胃虚寒者不宜生食,应少食或不食,过量则会出现吐泻腹痛。苦寒也容易伤阴,不适合常熬夜阴虚阳亢的人。最好将苦瓜等苦味菜焯一下再凉拌,可降低其苦寒,避免损伤脾胃。
辣 我喜欢北京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北京的各个省市的驻京办就能吃到中国各地的美食,不用旅行也能品尝到正宗的味道,而且我很喜欢吃辣,即使在夏天顶着大太阳也很喜欢吃一点辣,四川驻京办的菜吃起来口感就很好,我最爱那里的辣子鸡,那种辣椒的味道吃完了嘴里还会留着香味。
古法消夏物语
中国人几千年来消夏的各种习俗与物件,流传下来就是一部文化史。从吃穿用行到娱乐消遣,能历尽考验流传至今的还有哪些?
暑气盛,则胃口难开,凉面、凉粉便是横行于世界各地餐桌的最佳主食。中国有鸡丝凉面、酸辣凉面、雁北冷莜面,日本有荞麦凉面、关西乌冬面,韩国有冷面,越南有檬粉。根据各地习俗口味的不同,巧施妙法,各具风味。
顾名思义,以蒲草为原料的扇子,以山西临汾制造的最为著名。虽不及薛宝钗团扇扑蝶时的轻盈,却是平民消夏的必备之选。
李清照词作《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提到的瓷枕始于隋而盛于宋,而今已成收藏至宝。
只有曼妙的中文才能将“藕断丝连”运用到人情世故中。这种原产于印度的食物,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是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滋补佳珍,早在清咸丰年间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
户外纳凉,浩浩星空下,唯有下棋、斗牌、听说书才是旧时的好消遣。韦应物有诗说:“花里棋盘憎鸟污,枕边书卷讶风开。”正是纳凉的好风景。
学习香道、或边焚香边抄经,在古朴的气味中修身养性。
又叫青奴,长约1米左右,江南一带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
绿茶甘香略带苦寒,清热解火;普洱消油解腻,是饭后佳品。还可根据不同需要调制适合你体质的花果茶。
草鞋旧名“扉”。今人崇尚的cross凉鞋,贪其通风凉快,然而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已经用了同样原理来制作草鞋,更因《三国演义》中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刘皇叔而广为人知。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西瓜甘味多汁,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之王。
TIPS
通感消夏
听幽谷神潭
峡谷中百泉汇流、溪流纵横、高峡壁立,观赏奇绝的“飞瀑”和“神潭”,飞瀑高百尺,上下两叠,上叠侧峰壁立之间,奔腾的山泉如蛟龙出谷,巨大的落差,砸在花岗岩崖壁之上,满谷轰鸣,清脆的声音带来的是清凉的心境。
地址:怀柔区城北25公里的云蒙山南麓,距京城75公里
票价:成人30元(含1元保险),学生15元
点评:青山绿水之间,幽谷神潭的浑然天成定会让来此消夏的人们叹为观止。
品龙吟茶叙
龙吟阁别有洞天,古朴静谧,玻璃天花顶采光,让小院整日沐浴在天地灵气之中。院内家具均为明清时期的遗留古董,古琴声声,檀香袅袅,在莺啼鱼游的翠绿环境中,带你远离尘嚣。自在的环境,自在的空间,自在的盛宴。
地址: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方砖厂胡同6号
电话:84035186
点评:茶本就是消暑的极佳饮品,店主经常召集他的朋友们来细品自己的私藏好茶。
尝慢走料理
道地的日本料理,俗话说,中国菜是做加法,日本菜是做减法,日本菜最重要的是还原食材原本的味道,田井典子小姐视觉美食的成品只会在这一家餐厅呈现。
地址:朝阳区团结湖北三条甲8号
电话:64361608
点评:“慢走料理”顾名思义,倡导的是慢生活的方式,在夏天不妨放慢脚步,来这里细细品尝食材的原味。
嗅小院抄经
淡淡的墨香幽幽地飘在空气中,从《佛经》《道德经》到《四书五经》,在炎热的夏天,拭去浮躁的不安,静下心来嗅着墨香去感受古法中的哲学。每次限制15人参加。
时间:即日-9月4日 每周二 19:30-21:00
地址:东城区五道营胡同35号惠量小院
预约联系人及电话:小夏 13301010105
点评:心静自然凉,抄写经文能让久在繁华都市的人远离喧嚣,去体会心灵的宁静。
赏皇后镇
这是座处处洋溢着新西兰风情的度假村,宁静的情绪从这里蔓延开,最美的时分就是繁星满天的夜晚,山中的夜风清云淡,依偎在屋顶看星星,好奢侈的享受啊!
地址:怀柔区雁栖镇北湾村 电话: 61613220
价格:合家欢标间280元/晚(大床+小床)、情侣木屋别墅1080元/晚
点评:异国的风情平添了不少浪漫的感觉,几对情侣结伴出游避暑的好地方,习习的微风送来阵阵的清凉。
感龙泉寺
山门前两株遒劲的翠柏有六百多年,寺内还有两棵粗壮挺拔的银杏树和两株古柏,都已有千年树龄。现在这里已渐渐成为一个弘法利生、祥和社会的宝地,文化交流、联结友谊的纽带,继承与展现传统文化的载体,提升道德、净化心灵的源头。
地址:海淀区凤凰岭路27号 电话: 62409092
点评:千年古刹散发着超脱的魅力,绿树环绕、空气清新,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澄净,心中无杂念自然凉爽了许多,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留在这儿当一两天的义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