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消暑老物件
老北京人过伏天,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得要适应气候现象。在没有电风扇、冰箱、空调等现代化优越条件的年代,每逢夏季,人们不但要忍耐高温,还得预防毒虫叮咬带来的危害。这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只能选择一些既省钱又便捷的老办法消除这些困扰。像扇子、凉席、竹帘、蚊香、清凉油等用品,就成了人们度夏的重要物件。
旧时,人们与扇子的关系极为密切。民间曾流行“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的口头禅。北京人使用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且种类颇多,有草编的、纸糊的、动物羽毛制的、绢纱制的、蒲叶做的……其中最受百姓喜欢和多见的则是芭蕉扇。这种扇子经济实惠扇起风大,因而使用的人很多。草编的和竹编的较轻巧柔软,其造型较美并有彩色花纹,颇受年轻人青睐。纱绢做的彩扇因小巧玲珑、造型别致,扇面绘有花鸟、风景、人物等图案,且做工精细、典雅优美,其既实用又具艺术观赏性,因此也十分畅销。对于上班族或常出门社交的男士来说,大都爱使用携带方便的折扇。而折扇又分为好几种,普通折扇是以竹篾做骨架、白纸或彩纸叠成可伸缩的扇面,若绘上彩画更加美观趣味浓深。级别高的折扇做工更为精湛,其骨架可用牛骨或象牙制成,扇面以丝绢为料,如绘上名人诗书画作,则别具一格,大增雅兴,其价钱昂贵。此物既可自己赏用,还可当做馈赠亲朋的礼品以交流情感。还有人使用羽毛扇,其鹰羽做的扇子较长,大都是老人所用。鸡毛做的羽扇小巧柔美,若将细绒毛染成彩色很是秀妙,多为女子喜爱。至于桐木所做的檀香扇虽玲珑剔透,但风小,多为观赏品。最简易的扇子就是用硬纸板剪个椭圆形,夹上竹把柄不花钱也可煽风纳凉。居住在城郊四合院的老年人常爱在凉棚或大树下沏上一壶清茶休闲。他们手摇着蒲扇听着蝈蝈及苦蝉的鸣音,皆有种怡然自得之感。
老北京人度夏,凉席也是一种极普遍的消暑用品。凉席类别有好多种,草编的最便宜且柔软不冰身子,老幼皆可使用。其尺寸规格多样,分为单人、双人、儿童、枕席等几种。竹席又有细篾编的及小板块串的之分,其耐久性及价钱不同。从前居住京城的平房人家,每逢夏天普遍爱在门口挂个竹帘用来通风,已成为多年传统。许多日杂商店都出售竹帘,还常能听见有修理竹帘手艺人走街串巷的吆喝声。老北京人素来有着勤俭持家的传统习惯,即便使用了好多年的旧帘子也舍不得扔,拿出来让修帘人添些竹篾、挂板、棉线,经过一番修理打编又焕然一新。
早年,出了外城门就是郊区,水渠边土路旁杂草丛生。人们便去割些艾蒿之类有药味的野生植物,拿回家编成一米多长草绳。将其晒干后点燃,利用其散发出的药味浓烟驱逐蚊虫。到了晚间,住在大杂院里的居民喜好聚在空旷处纳凉聊天,人们点燃火绳(即土蚊香)熏蚊子,邻里们谈笑风生说古论今。老奶奶也扇着芭蕉扇为孩子们驱赶蚊虫,那种和谐的氛围令人感到其乐融融。夏季因雨勤室内潮湿,墙根犄角旮旯常有蝎子、蜈蚣等出动。其毒性很大,一旦被蜇咬又肿又痛。当时没什么可效药,清凉油可就顶了大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