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文化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所以扇子最初叫五明扇。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扇”字里有个“羽”字,有“障扇”“羽扇”之说。《尔雅》中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中国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等,柄多用湘妃竹、棕竹、梅烙制成,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中国历来被誉为制扇王国。中国的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中国扇子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是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是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平扇来源于“障扇”(掌扇)“竹+捷(字形)”(古代用竹片编制成的扇子称“竹+捷”)。战国秦汉时期,有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可用于遮面窥视,故“户扇”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秦汉时,扇子开始用来取凉。扇子的面料多采用丝织品的绢、素、纱、罗,点缀绣画。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东汉时,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
当时的扇子有明月方形、圆形、长圆形、八葵花瓣、梅花、六角、瓜楞形、蕉叶形、梧桐叶形、海棠形、马蹄形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
北宋时,折扇流行。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明清时,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
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