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36年 永川龙化石明年将回家(组图)



1977年6月,位于五间的上游水库正在维修。一天,一场暴雨不期而至,持续了一整天。洪水冲刷掉泥土,泄露了一个1.4亿年前的秘密一条长达7米多,头骨长82厘米,高约50厘米的恐龙化石。这条恐龙化石被命名为上游永川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
如今已67岁的熊昆信,当时是上游水库恐龙发掘指挥部的联络员,见证了发掘的全过程。昨日,他向记者回忆了首次发掘的全过程。
36年前暴雨冲刷出了恐龙化石
据熊昆信回忆,那场雨停后,上游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陈诗能在巡查时发现,离库坝约200米的下方,有一白色物体,走进一看,这个物体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异常坚硬,类似动物骨头。
接到陈诗能的报告,水库领导决定先用枝蔓和野草遮盖,将这个物体保护起来,并向当时的江津地委上报。随后,江津地委特邀来自重庆的张奕宏等专家进行考察。
随后,熊昆信接到通知,被任命为上游水库恐龙发掘指挥部联络员,负责向各大研究机构以及媒体拍发电报,并且负责准备发掘工作相关用品以及生活物资。
张奕宏来到现场后,掀开藤蔓,揩净石上泥渣后用卷尺比量。他眉飞色舞地说:“知道这是什么吗?宝贝、宝贝啊。”这块“宝贝”被确认为恐龙头部化石,从颌骨牙齿的形状和锋利程度分析,属于罕见的肉食性恐龙。
为确保发掘工作万无一失,指挥部又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前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资深专家董枝明到达现场后,明确了此化石的非凡价值。
随着发掘的深入,恐龙形态渐渐展现出来,呈头朝下四肢朝上的姿态。据专家考证,这具恐龙化石距今已长达1.4亿年,骨架保存完整。
当时的新华社、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还具此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恐龙专题科教片《永川龙》。
明年永川龙化石回到永川
出土后,工作人员对恐龙化石的不同部位,进行了照像留影、贴签编号。龙首被装入铺垫有多层棉絮的箱内,木箱用厚褥子包裹加固,随后被运送至北京中科院古研所。恐龙身架骨骼则用装在硬杂木箱里运往了当时的四川省自然博物馆。
在研究完龙首后,以我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科研奠基人杨钟健先生为主的研讨组得出权威性结论:这是生活在1.4亿年前的古生物,归属蜥臀类肉食恐龙,与欧洲霸王龙科、美国安劳龙科同宗。据《国际文物法》规定:首次发现恐龙新属种可用发生地冠名,因此该恐龙得名“上游永川龙”。
距今永川龙出土36个年头了,很多永川人都知道永川挖出了恐龙化石,却从没见过。1986年,为满足市民的观赏需求,县文管所在老城旧址塑了一尊与真品大小一样的石膏恐龙。
根据规划,永川首个博物馆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可完工并投入使用。届时,永川龙将回到家乡。
永川龙不只是永川才有
根据资料,永川龙实际包含了两个种属的恐龙:上游永川龙、自贡永川龙。发现地点也并不仅限于永川。
上游水库首次发掘的恐龙被命名为上游永川龙。1983年,古生物学家董枝明等将同一挖掘地点发现的另一恐龙化石所对应的恐龙命名为巨型永川龙。二者体型不同,上游永川龙的眶前窝内只有一个洞孔,巨型永川龙的眶前窝内还有一个额外洞孔。
1983年,四川自贡发现了恐龙化石,该种恐龙被命名为自贡四川龙。研究人员认为自贡四川龙是上游永川龙的近亲,因此将该种改归类于永川龙的第二个有效种自贡永川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