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物被“遗忘” 景区盼共同关爱文物
7月2日,网上爆料北京圆明园规月桥遗址“乾隆御笔”和文源阁“冰裂纹地砖”等散落文物未受到妥善保护,在遭到游人泼墨、拓印、刻字后,不同程度受损。一位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还就此事在媒体上发文,证实“确有此事”。仅仅几天时间,“圆明园文物受损门”便引来各方关注。7月5日,中国旅游报记者前往圆明园实地采访。
出土文物的“呻吟”
今年4月,两尊青铜兽首被国外友人“送还故乡”,曾引发众人关注。3个月不到的时间,“圆明园文物受损”的消息又使得大家的视线再次聚焦圆明园。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在北京大学学习、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说:“今年5月初,我路过圆明园‘廓然大公’殿西侧的规月桥遗址时,见散落路边的出土石构件内,有清乾隆帝题写诗句的条石。我还看到一位少年走到‘御笔石刻’前,在落款处敲掉了一小块,我当即制止,并对那位少年的母亲表示,希望她能教育自己子女珍爱景区文物。5月底,当我再次来到规月桥遗址时,发现‘御笔石刻’上墨迹斑斑,我觉得肯定是有人在石刻上做了拓片。6月11日,我再次路过规月桥遗址时,发现‘乾隆御笔’的下方部位,已经被游客用石块划刻‘到此一游’4个字。当时我还很仔细地把歪歪扭扭的‘到此一游’给抹去了”。
这位文化遗址研究者告诉记者,去年12月,这块带有清帝御笔的石构件出土后,就一直被放在湖泊之畔,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这块古代石刻被多人“轻慢”甚至伤害。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石刻被别有用心的人在制作拓片时抹了个“黑脸包公”。
记者看到,在景区门前花坛边,几位散步归来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退休教职人员正在谈论圆明园文源阁正殿月台处的“冰裂纹石板地”。一位多年研究石刻保护的殷教授告诉记者,去年,文源阁“冰裂纹石板地”刚出土时,图案鲜明、纹理清晰,颇具美感。然而,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情况下,这些很值得研究的“古代艺术石材”在连月暴晒下,颜色暗淡,纹理模糊。另一位讲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授也是感慨良多:“有些工人在施工现场除草时,看到这些‘冰裂纹石板地’接缝处有杂草,就将出土后尚未改变拼接原貌的‘冰裂纹石板’掀开后散放,而后,这些当年融入匠心的石板渐渐‘失色’”。
副主任李向阳和景区工程部经理张鑫陪同下,前往多人指向“文物受损”之地一探究竟。
在通往廓然大公景区和文源阁的路口,记者看到立有“游人止步”的牌子。张鑫告诉记者,景区西部部分地区眼下正在整治环境,暂时不接待游人,偶尔有个别游人出于好奇,还是深入其中,搜寻可利用的散落文物。
记者在“廓然大公”西侧看到,“规月桥”出土的桥体构件被集中放置在新建起的木桥旁,周边设有红色警戒线,立着“文物保护区,游人止步”的牌子。李向阳说,刻有乾隆御笔的石块已被运往景区南门一处“流散文物基地”妥善保管,这仅仅是临时措施,散落文物日后有可能放在即将开放的圆明园展览馆展出,也有可能用于复建古迹。
记者在圆明园西区的正殿月台,见到施工区域已经被围护,记者踩着高低错落石块、土丘“跳行”到中心地带,发现众多人关注的“冰裂纹地砖”在一个土坡之上,仔细观看,这些“艺术石构件”当年应该在避光的殿阁内或回廊下。板块呈错落有致形状拼接,可能由于长期暴晒,已呈现暗青色,石板间杂草滋生。地砖一侧,几块大石上也有“御笔”留存。遗憾的是,每处古代石刻在“被拓”后布满墨迹,字迹漫漶。张鑫介绍说,眼下,还有部分地砖没有挖掘出来。日后,他们准备用一定厚度的浮土埋在上面,加以保护。对地砖一侧,留有“御笔”的大型石构件等不可移动文物,将用钢化玻璃罩及围栏保护。
记者在景区南门立有“圆明园流散文物展”标牌的院内看到,以捐赠名义、从北京街巷、高等学府以及景区周边送来的古代石构件,被景区管理处集中放置在上有遮阳遮雨棚,周边有护栏保护的展区内。李向阳介绍说,这类展览,一是能集中保护散落在各处的遗失文物,二是能提升游客文物保护意识。记者在聚集的石刻构件中,见到从“规月桥”搬移至此的乾隆御碑,经了解获知,“规月桥”是“廓然大公”一座石座木制廊桥,桥上多处留有乾隆御笔。出土后,其中一个桥体构件上刻有乾隆帝“八景诗”中的一首七绝诗。落款显示,该诗为甲戌年所题,并盖有“乾隆宸翰”印章。据介绍,景区管理者看到“御笔”受损的消息,立即把石刻妥善保护。
景区盼共同关爱文物
记者在圆明园管理处采访时,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曹宇明很客观、很认真地向来访的媒体记者们介绍情况。曹宇明表示,圆明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不久已定为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项目,广受各界瞩目。诸多媒体报道圆明园发生的“文物受损”之后,景区上级领导及景区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及时研究解决方案,马上清洗了被污染的文物,迅速将其妥善保管。对于今后景区陆续发现的文物,景区管理处在以往采取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在及时清理、登记,保管方面将做到更为细致、缜密。与此同时,景区管理处会在园内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在即将
开放的文物展览馆等场所,利用现有条件对出土文物进行展览,加深游人的文保意识。曹宇明表示,今后景区将进一步加强园内巡视力度,见到违规接近文物的游人及时制止。
景区负责外宣的负责人也表示,圆明园西部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并未正式对游客开放,且周边放置了多个警示牌,提醒“游人止步”,在此之前,圆明园不少景点内以及门票背面也都清晰地标出了已开放区域和未开放区域,个别游客未经允许进入西部园区,对石刻进行拓片甚至毁损,是有悖于游园文明的行为。
这位负责人认为,珍爱、保护景区那些难以用价格估算的文物,既是景区管理者应尽之责,也是众多游客应遵从的社会公德。希望景区与游人共同保护好已经为数不多、亟待妥善保护的出土文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