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暴跌引发抢购珠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价暴跌引发抢购珠宝

昨日下午3点,位于上海市南京东路432号的老凤祥(600612,股吧)(600612.SH)银楼内人潮涌动,层层人群把金条专柜和饰金专柜围得水泄不通。“今天客流明显增多,几乎与周末高峰期持平。”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继国际金价本月12日跌4.1%后,16日凌晨收盘的纽约国际金价再次暴跌9.27%至每盎司1361.10美元。15日投资金条的基价从开盘每克305元人民币,一路下泻至每克基价286元左右。

这种突如其来的暴跌,给上海部分金店银楼带来了人气。刚刚购买了200克生肖金条的胡阿婆介绍,“因为现在价格低,我们就买一点留给孩子,现在留钱还不如留黄金。”据了解,16日老凤祥银楼生肖金条的报价为340元/克,饰金价格为390元/克。

主营K金珠宝首饰的潮宏基(002345,股吧)(002345.SZ)证券事务部的江小姐告诉本报记者,金价下跌对公司存货短期可能会有一定影响,公司也采取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不过,长期而言,黄金价格下降、产品成本下降和同款产品的售价下降,反而会促进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公司业绩的增长。

对冲存货风险

“素金”(没有镶嵌任何宝石,黄金含量超过99%)饰品为主的老凤祥、明牌珠宝(002574,股吧)等企业受到黄金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会更大。以明牌珠宝为例,其主要原材料为黄金和铂金,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 95%以上。

“公司主打中等偏上的大众消费类黄金饰品,对原材料需求量大,因而黄金价格波动的确给存货带来较大压力。”明牌珠宝(002574.SZ)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产品结构,公司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也更高。

他介绍,公司正通过黄金租赁等对冲机制,通过款式设计、促销活动、物流改进等方式加快流转销售,同时通过每年春节前、五一前、国庆前3次大的经销商、加盟商订货会等多种方式控制存货风险。

相比而言,K金(黄金含量在75%左右)的饰品设计、工艺要求更高,附加值和售价也会更高,对黄金原材料的依赖相对素金饰品要低一些。潮宏基证券事务部的江小姐称,从销售来看,黄金价格变动对投资性需求的消费冲击相对更大,而公司主营以满足消费性需求K金珠宝首饰。

她还称,潮宏基一直有用套期保值和银行借金等对冲机制来应对金价波动的风险,目前公司的14亿元存货中,大部分是产成品,约10亿元,小部分是4亿元左右的原材料。对于产成品来说,一般是按照成本加成法来制定价格,金价波动影响不大;对于原材料来说,目前有一半都有套期保值等对冲机制,未来公司会根据金价的波动状况来决定是否采取套期保值。

对于存货的控制,她举例说,2012年与2011年相比,公司存货增加了1亿元,相比而言,公司新增门店数量增加了79家,如果按每个门店300万元的存货来算,需要增加2.4亿元左右的库存,但是公司采取产品结构调整、陈设系列调整等多种措施控制存货。同时,公司在新增门店方面也不采取冒进策略,每年保持在80~100家左右,这也进一步控制了相关风险。

不过,黄金珠宝行业的业内人士张涵(化名)称,虽然都是黄金饰品企业,但是“每个公司的产品结构、种类和销售渠道、方式不同,公司对风险控制的方向、方法、侧重点等都有所不同”。

企业利润受拖累

回忆起2009年到2010年时黄金价格的单边上涨,张涵介绍,2012年黄金价格震荡明显,虽然黄金珠宝仍是消费市场中的热点,但整个行业营收和利润增速放缓。

老凤祥2012年业绩快报显示,其营业总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20.9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6.1亿元,同比增长16.90%。而在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143.11亿元,同比增长 29.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92 亿元,同比增长68.87%。

一些企业销售虽然保持适度增长,但利润增速却出现大幅下滑。金叶珠宝(000587,股吧)(000587.SZ)2012年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全年累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6亿~1.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7.06%~70.72%。

明牌珠宝2012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66.56亿元,较上年增长13.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81.06万元,较上年下降70.57%。

张涵表示,行业增长放缓一方面是因为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让消费者对经济持观望情绪、对消费也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从经销商、加盟商的角度来说,他们来拿货的时候,也会由于市场波动而保持观望,拿货数量减少。

从成本和利润角度来看,黄金原材料价格受国内外经济形势、通货膨胀、供求变化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影响,价格震荡会对公司的产品销售价格、存货价值、黄金租赁业务损益等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企业利润。

“如果今年黄金价格继续大幅波动,可能会继续影响部分企业的业绩。”张涵称。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