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双孖井或将成地下新景 考古专家建议保护展示

双孖井井口及一侧井壁倒塌,施工方进行井内清淤工作。

    双孖井是南宁众多古井之一,凝聚着老南宁的美好记忆。它的重现天日,一时间引发广大市民和网友的关注。然而,单薄的一层青砖,周边土层的松软,外加几天前的大雨,让古井不堪重负。4月7日下午3时许,双孖井井口及一侧井壁倒塌。昨日,经过现场清理和分析,考古专家认为双孖井修复难度大,可以考虑结合人防工程对古井残留部分进行保护,以期成为地下新景。

    倒塌原因:头重脚轻土层松软

    一周之前,在南宁市人民路人防地下工程工地,被掩埋地下29年的双孖井再次露出真容。当市民为此欣喜不已,纷纷就保护方案谏言献策时,参与清理研究工作的南宁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却十分忧心。

    4月7日上午,考古人员曾前往现场勘察。此时,双孖井一侧部分泥土已经挖开,以便更好地研究。同时,井内的清淤工作也在进行中。

    从挖掘情况来看,双孖井由单层青砖搭建,井深大约5米,上部约1.7米都包附着五六十厘米宽的水泥层,应该是以前为了保护双孖井而进行加固的。然而,厚重的加固层对双孖井造成潜在威胁,形成头重脚轻的负担。

    当天,考古人员发现井周泥土松散,还掺杂着容易松动的鹅卵石,加上之前曾下过大雨,雨水的渗透力也不容小觑。下午约3时,令人惋惜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双孖井井口和一侧井壁倒塌,只剩下约70厘米的基座,以及残留的部分井壁。

    清理现场:井底初现便于调查

    8日早上,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分管领导和考古专家赶到现场研究对策。尽管井壁倒塌,不过双孖井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并未减损,考古专家决定继续清理井内淤泥,施工方也专门安排三名工人协助工作。

    由于担心剩下的井壁也发生倒塌,施工方专门用两根钢筋支撑,并用铲车将周边泥土挖平。随着一桶又一桶的黄泥和污水被倾倒而出,那些曾经掉落井底的物件也陆续现身,种类还不少。例如一只鞋垫、一副眼镜、几枚硬币、铁片等。

    每发现一件物品,南宁市博物馆原馆长、考古专家黄老先生都会拿过来细细观察一番。“我们现在要找最旧的东西和最新的东西。”黄老说,这些被“遗弃”的物件有利于判断古井的具体年代。

    临近下午5时,井底终于显现。底部井壁有两块3.5厘米厚的木板作为墙基,然后再铺上碎石。井底则垫满了鹅卵石和细沙,用以过滤井水,中间还插有一根南竹,应该就是当年出水口的位置。

    保护方向:原址保护延续历史

    清淤工作顺利结束,人防工程施工方负责人孙喜平也稍稍松了一口气。自从双孖井被挖出后,施工方便自觉停止对周边的施工,同时也在考虑两全之策。

    作为施工方,孙喜平表示,如果在顺利完工的基础上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双孖井,既能让后人了解南宁文化,又能为人防工程增添文化特色。虽然整体工期肯定会受到影响,不过他们一定会全力配合文物研究工作,并尊重专家的意见。

    孙喜平认为,广州的北京路是个不错的借鉴方式。北京路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开挖路面时也掘过不少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如今,在繁华的北京路上,游人可以透过玻璃欣赏到埋藏地底的千年古道遗址。

    考古专家们与孙喜平的想法不谋而合,大家都认为原址保护是最佳的方式,即便井壁已经有部分倒塌,但遗留下来的底部、青砖和挖掘物,将来都可以作为展示的一部分。经相关文化部门和施工方沟通,目前该区域仍将暂停施工,考古专家也会抓紧时间进行研究,尽早确定保护方案,让这口古井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得以延续。(记者 陈蕾/文 宋延康/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